每逢建軍節(jié),我們也總要希望能夠藉著一篇文字,或者一部劇作,以聊表一點心意,這并不是出于一種人云亦云,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敬意與感謝。在2017年,無獨有偶,正在北京人藝實驗劇場上演的話劇《催眠》,也正是講述著一個關于和平年代軍人的故事,他們沒有在沙場上的浴血奮戰(zhàn),卻同樣足以令我們抱以十足的敬意。
不久前的幾件事情,或許又會讓我們對于軍人這個群體有了新的理解與發(fā)現(xiàn)。 湖南遭遇的特大洪災,我們的人民解放軍又第一時間出現(xiàn)于抗洪前線,一如既往,雪中送炭,正是由于他們的存在,令我們能有一份心安。 而幾天前的朱日和閱兵儀式,仍在以借助著網(wǎng)絡迅速發(fā)酵,以至于海內(nèi)外無不側目,正因有著這樣的軍隊,讓我們不禁為自己出生的國度而深感豪情萬丈。 軍人之偉大,在于奉獻常人之不敢奉獻,面對常人之無法面對。
作為軍旅作家,《催眠》原著小說的作者馬曉麗對于軍人這樣一個群體,有著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催眠》的創(chuàng)作初衷來源于汶川地震,作品著眼于災難之后,人們?nèi)绾蚊鎸π睦砩系膭?chuàng)傷。正如劇中的戰(zhàn)士、作家、心理醫(yī)生,每個人都陷入了自己困境,而如何走出困境,直面問題,是作品要探討的話題。
從充滿炮火硝煙的戰(zhàn)場中走出,縱使我們不再時刻面對炮火與死亡的威脅,而我們的軍人們,卻仍然時時站在生與死的交界上。他們經(jīng)歷過我們許多人無法經(jīng)歷的災難,擁有許多無以與他人言說的無力與痛苦,如同劇中的軍人那樣,男兒有淚和血吞,卻把病根留在了心里。 在戰(zhàn)爭年代,首先發(fā)現(xiàn)于軍人身上被稱作“彈震癥”的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屢見不鮮,而即便進入了和平時期,軍人這一身份所帶給他們的,不僅是責任與光榮,同樣也有著難以言喻的壓力。
在一次抗震救災后,一名排長患上了心病,反復不斷地與自己較勁,陷入了心理的困境中,而在幫助他走出陰霾的同時,同樣從災區(qū)走出的女作家與心理醫(yī)生也在尋找著治愈自己的方式——《催眠》講述了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我們希望用這樣一個故事,成為軍人群體的一個注解,他們是祖國的脊梁,也同樣是有血有肉有心的人。 謹以此劇,向每一位為祖國奉獻青春,鑄造鋼鐵長城的軍人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