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們看過的《指環》
在古典音樂作曲家中,瓦格納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的作品擁有令人血脈噴張的表現力,而他對于歌劇的改造、對于歌手的要求,乃至他作品中的哲學思想和政治訴求,使得瓦格納自他生活的時代到現在一直都是音樂界的焦點。
瓦格納歌劇的演出,從來都是稀缺品。其作品演出難度大,欣賞門檻高。能夠演出瓦格納歌劇,對于一家劇院、甚至一座城市來說,都是值得驕傲的事情。特別是作為瓦格納代表作的四聯劇《尼伯龍根指環》,其耗時四天的篇幅、極高的演出難度、巨大的人工成本,使得該劇目的演出機會非常有限。在21世紀之前,中國的樂迷從來沒有過現場欣賞《指環》系列劇的機會,哪怕只是其中一部也未曾謀面。
這一局面直到2005年,才出現了顯著的改觀,其標志就是2005年第八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全本《指環》演出。
指環
傳說中的神劇
《指環》這部四聯歌劇雖然誕生于19世紀,但其中包含的關于政治、金錢、權力、欲望和人性的討論,今日看起來仍然具備鮮活的現實意義。《萊因的黃金》第二、四場,《女武神》第二幕、《齊格弗里德》第二幕,這種勾心斗角、血雨腥風的場面,在生活、工作中其實并不鮮見。從音樂的角度上看,《指環》中無數主導動機支撐的龐大架構和其中才華橫溢的和聲、旋律,會給予聽者非常獨特的審美體驗。這種體驗不是“好聽”、“雄壯”這種直接的聽感,而是用音樂完全將聽者吸納到戲劇的世界里,同時用聽覺的感官刺激增進觀眾的戲劇體驗。無論從戲劇角度還是音樂角度,《指環》都擁有極高的價值。
在2005年之前,中國的樂迷對《指環》的認知基本來自唱片和DVD,誰能擁有一套傳說中“最佳版本”的索爾蒂《指環》唱片,就夠在樂迷圈子里吹一陣了。那時市面上常見的《指環》視頻資料也只有兩套,分別是詹姆斯·萊文在大都會歌劇院指揮的版本和皮埃爾·布列茲在拜羅伊特指揮的版本,很多喜歡瓦格納的人都將那兩套DVD觀摩數遍,對其中細節如數家珍。
神劇來到眼前
2005年10月,中國樂迷只在唱片和DVD里膜拜《指環》的局面終于被徹底顛覆——第八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上,紐倫堡國家劇院演出了全本《指環》!對大部分中國樂迷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現場觀摩《指環》、第一次現場接觸瓦格納的樂劇。
基于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平臺,那次《指環》不僅是首次出現,而且水準極高——演唱陣容中,既有謝莉爾·斯圖爾特這樣的瓦格納名家,也有伊蕾妮·特奧林這樣的業界新星,指揮菲利普·奧古因與紐倫堡國家劇院的樂團則共同帶來了顛覆聽覺記憶的瓦格納音響。
首次接觸的新鮮感與演出的高質量,帶來了極高的邊際效用——在演出之前,有樂迷就表示激動得好幾天睡不踏實。我自己的體會是,從第一天觀劇開始,生活就徹底進入了《指環》節奏,腦子里盤旋的,嘴里哼唱的,都是《指環》。這個系列的第四部《諸神的黃昏》演完時,已接近0點,而之后樂迷們又歡呼了一個多小時,劇院里人潮散去已是凌晨。
新的寄托
2005年之后的12年間,我們已經在國內看到很多瓦格納樂劇的演出了,中國也有劇院排演了《指環》中的劇目,但具備國際化水準的《指環》制作卻沒有在北京再次出現,這也印證了《指環》系列劇目演出的稀缺。而今年10月,《指環》第一日劇《女武神》將再次登上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舞臺。此次演出是北京國際音樂節與薩爾茨堡復活節音樂節的聯合制作,一線指揮大師梵志登擔綱指揮,演出陣容則也包含了藤村實穗子、斯圖亞特·斯蓋爾頓、米凱拉·考妮等國際主流瓦格納歌手。
每看一次《指環》,我的心靈就會完成一次滌蕩。《指環》的劇本給導演、演員的空間巨大,這也使《指環》不斷地被賦予新的時代特色。觀者則不斷沉醉于《指環》巨大的戲劇漩渦中,并借助《指環》進行自我反思,乃至自我救贖。第20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又給樂迷們帶來了全新的寄托——這一次的觀演,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體驗?還是從現在起,靜靜等待10月24日的到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