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編劇 | 賴聲川
主演 |許晴、盧燕、金士杰、胡歌、孫強、譚卓、徐堰鈴、賴梵耘、趙蕙梓、閆楠等
獨一無二的顛覆觀賞體驗!
震撼華人劇場的先鋒巨作!
360度環繞式劇場,觀眾席置于中央;
舞臺環繞觀眾戲在劇場四面八方輪番展開;
劇如夢,坐如夢,觀亦如夢。
長達近8小時的史詩式戲劇旅程!
挑戰話劇觀看時間的新極限。
一次精神上的終極體驗。
觀夢,做夢,人生過客,皆為夢旅人。
32個演員飾演逾100個角色
多時空穿越,探討生命真諦,
如夢如幻令人深省!
時間:民國到現代,百年時間穿越,世紀人情變換。
空間:臺北、巴黎、上海、北京、諾曼底。
創作簡介
與《如夢之夢》靈感來自1999年賴聲川赴印度菩提伽耶旅行,他坐在菩提樹下看到來自四面八方的人繞著菩提樹走,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自己的故事。他想,如果他能創造一個很獨特的劇場經驗,把觀眾當作最神圣的元素,讓演員環繞著他們來演出會怎樣,于是寫出了《如夢之夢》的大綱。
話劇《如夢之夢》是21世紀初期華人劇場最受矚目的話劇之一,這套史詩式的話劇共有十二幕。是表演工作坊的創始人賴聲川個人從事劇場工作二十多年來最大膽的突破、同時也是最驚人的作品。該劇首創環繞形式的劇場,演出長達八個小時,觀眾坐在舞臺的中央區,三十多個演員、三百多套的衣服,舞臺包含八個方位,三個樓層,穿越時間(民國初年、現代)與空間(臺北、巴黎、上海、北京、諾曼底)。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是八○年代蜚譽國際劇場界、在巴黎紅透半邊天的劇場導演,曾把印度史詩《摩訶婆羅達》搬上舞臺,從清晨演到日暮,長達九小時,成為國際藝文界的一大盛事。
如今在地球另一邊,中國語文世界最精彩的戲劇家賴聲川《如夢之夢》猶如東方的彼得布魯克與《摩柯婆羅達》,可以一千零一夜那樣不眠不休地說故事…
《如夢之夢》獎項一覽
《如夢之夢》獲頒中國時報2000年十大表演藝術獎
《如夢之夢》獲第十二屆香港舞臺劇獎“最佳服裝獎”
《如夢之夢》獲第十二屆香港舞臺劇獎“最佳配角獎”
《如夢之夢》獲第十二屆香港舞臺劇獎“最佳整體演出獎”
編導/導演 賴聲川
賴聲川,于美國華盛頓出生,一九七六年畢業于臺灣輔仁大學,一九八三年獲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戲劇藝術博士,曾為母校擔任客席教授。之后,他回臺灣工作,現任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院長與教授,亦為臺灣龍頭劇團表演工作坊總監。
賴聲川編導的著名舞臺作品包括「暗戀桃花源」、「回頭是彼岸」、「紅色的天空」、「我和我和他和他」、「這一夜,誰來說相聲」等等…。電影作品包括有「暗戀桃花源」和「飛俠阿達」,而電視作品則有「我們一家都是人」。
在藝術成就上,他曾兩次榮獲國家文藝獎,電影「暗戀桃花源」獲東京國際影展青年導演銀櫻獎、柏林影展卡里加里獎、金馬獎等多個獎項,亦曾榮獲臺灣頒發「十大杰出青年獎」,而「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獲臺灣「聯合報」選為「臺灣文學經典作品」
媒體評價
“長達八個小時的演出中,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如開展盒中之盒的一一鋪展在觀眾眼前,賴聲川高超的說故事方法,讓人一路走進了他所編織的生命命題之中。2000年的臺灣劇場界,因為《如夢之夢》而顯得光輝奪目。”——中國時報
“《如夢之夢》香港最長的夢,破香港劇場紀錄,它說故事的技巧,在與觀眾耐力的拔河賽中取得勝利。臺灣戲劇家賴聲川在印度的菩提樹下領悟生死循環道理……在觀眾心里完成了一個生生不息的生死輪回。“——亞洲周刊
劇評人評價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 張秉權
戲中講夢的部分很感人。
賴聲川將他的哲理思考和對人文的關懷結合圓熟。近幾年,我也去過西藏和尼泊爾。在尼泊爾的河邊,看到人在那里經歷了生老病死的生命流程……整個就是一個圓轉的關系。一般旅客可能到此一游,拍個照就走了;和你在那里坐上兩、三個小時,看完整個過程是不一樣的。
從這里面我得到人生如夢、兜轉的感覺,和講劇場美學時提到的繞場、兜轉一樣,也是人生精簡的概括。
北京劇評家 —— 陶慶梅
“這是一個大膽的突破,一個深遠的旅程,不是新手的探索,而是成熟藝術家自信的自我超越,在題材上,賴聲川勇于大量引用修習多年的佛法,在形式上,是他過去所有嘗試的總合,并且超越這一切……他又創造了一種新型態的劇場,在中國語文世界中”。
臺灣大學教授 —— 林鶴宜
“以‘環形’為表演舞臺,‘圓心’為觀眾席的如夢之夢,無論對賴聲川個人或華人戲劇而言,在題材、思想、時空概念、劇場美學等各方面都大有開創,因而備受矚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