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海 四 重 奏 第一小提琴李偉綱使用的 “科奈澤爾/格呂恩”(Kneisel Grün)斯特拉底瓦里小提琴(1714年,制于克萊蒙納)
第二小提琴蔣逸文先生所使用的“施特萊登”(The Stretton)瓜柰里·德爾·吉蘇小提琴(約1729年,制于克萊蒙納),價值1200萬美元
還記得這些價值數千萬美金名琴的來歷嗎?
分割線 箭頭 動態 百年頂級名琴助陣——上海四重奏35周年慶典震撼上演“頂配”版全套貝多芬弦樂四重奏
意大利頂級名琴助陣,集名琴、名曲、名家、名音樂廳,上海四重奏跨越四季震撼上演“頂配”版全套貝多芬弦樂四重奏——上海四重奏35周年紀念中國巡演啟程之際,堂堂與身在紐約的上海四重奏再次獨家連線,與廣大樂迷分享音樂家們的“樂”路歷程。(還有組合彩蛋合影哦)
為了使樂迷朋友們更好的欣賞全套演出,4月11日上午十點,音樂學家、音樂批評家、音樂翻譯家楊燕迪教授將在中山音樂堂主講“人生經驗的整體性寫照:楊燕迪教授與上海四重奏團對談貝多芬——全套貝多芬弦樂四重奏中國巡演啟動儀式暨導賞會”,屆時歡迎廣大觀眾及樂迷朋友前來參加。
音符動態簡約分割線 獨 家 連 線 —— 上 海 四 重 奏
鉛筆 分割線 很多人認為全套貝多芬弦樂四重奏作品共16首,而演出曲目實際上是17首,這一首《大賦格》是怎樣的由來?
蔣逸文:《大賦格》原本是貝多芬1825年的作品130中的末樂章。但是貝多芬的出版商覺得從商業角度出發對這部作品的慘淡前景感到擔憂,因此敦促貝多芬重新再寫一個傳統風格的末樂章來代替。后來《大賦格》在1827年作為一首單樂章作品出版,當時貝多芬幾乎全聾。于1826年由舒潘齊四重奏(Schuppanzigh Quartet)作為作品130的末樂章首次公演。對我來說,這大概是所有四重奏中最難的二提琴聲部,把弦樂器的可能性推到了極限。這首作品就現在看來還是很現代的。
李宏剛:貝多芬的《大賦格》原先是作品130的最后一個樂章,但是貝多芬的出版商認為《大賦格》太前衛了,所以他要求貝多芬重新為作品130寫一個末尾樂章,貝多芬接受了出版商的建議。所以《大賦格》就成了獨立的作品133,我個人認為《大賦格》作為作品130的結尾(貝多芬的原意)更為合適。
鉛筆 分割線 就室內樂普及而言,如何更好的欣賞弦樂四重奏?
蔣逸文:弦樂四重奏是音樂殿堂中的一種極為優美、細膩、精湛的室內樂音樂藝術形式。它是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個不同音色的弦樂器組合而成。四位演奏者,都需具備極高的音樂藝術造詣和精湛的演奏技巧。四重奏在演奏中要求協作統一;整體完美,最忌個人性格的突出。在排練中,非常嚴謹,對作曲家的每一首音樂作品的主題思想、音樂創作風格、背景,每個人都要盡心透徹地學習和研究。并在排練中,發表自己對音樂藝術上的表現和見解。當然,隨著排練的繼續,爭論會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激烈,但最終一定要達成一個全體一致的共識結果。在這里,四重奏是民主的,每個人都在為詮釋作品做出貢獻,每個人都是指揮,每個成員都在爭論中互相學習并且互相提高。
這跟樂隊有所不同(樂隊更多的時候只是指揮意志的執行者)。作為一個室內音樂家要真正愿為音樂獻身,就必須具備無私的高尚品德、必須情愿放棄一切展示自我個性突出的表現和動機。很多時候為了一個和弦更加純凈悅耳,必需放棄自己的絕對音準的概念,以使得四個聲部和諧完美。但該自己聲部出來的樂句,一定要自信百倍,光彩奪目,獨一無二,舉世無雙。在一生的藝術生涯中自己雖然會犧牲很多很多,但真正愿為音樂為藝術獻身的人不會在乎,只會樂在其中,也許這就是每一位音樂演奏家一生所追求的藝術最高境界。觀眾對音樂的理解、感動和給予我們的掌聲,就是使我們能夠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和為音樂而付出的信念。一個人只要有決心,然后去做出各種努力,最終定會實現自己光輝燦爛的目標!
李宏剛:在西方古典音樂會的趨勢是年齡越大越喜愛室內樂,尤其是弦樂四重奏。從貝多芬一生最后三年只寫了五首四重奏中就可以看出四重奏的魅力,不僅能充分的發揮四把提琴寬大的音域,又能表現人類心靈深處最細膩的情感。自從海頓兩百多年前開始寫四重奏后,幾乎所有的偉大作曲家都為四重奏留下他們寶藏。我覺得室內樂形式應該非常適中國聽眾,我相信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欣賞四重奏。 鉛筆 分割線 上海四重奏已經成立了35周年,四位藝術家之間是如何保持彼此的新鮮感呢?有沒有出現過組合的疲勞期和瓶頸期?是如何克服和度過的?
蔣逸文:是啊!一年一百九十多天在路上一起度過,機場—酒店—舞臺.....比跟自己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還長。每天都會有疲勞感,又都會有新的發現。每天都是懷著期待的心情去排練的,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彼此的隱私權、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試圖尋找與工作無關的社交機會。飛機上從不坐在一排,酒店里從不住一層樓。度假期間絕不打擾彼此、不談生意、不打電話,發郵件可以。
李宏剛:當你在演奏一首美妙的音樂的時候,其他的東西就變的沒有那么重要了。
鉛筆 分割線 在學琴的過程中,勤奮、天賦、機遇,哪一個更重要?請給正在學琴的年輕人一些建議。
蔣逸文:我認為這三點哪個都不可少!天賦很重要,但我個人不相信“天才”、“神童”。最偉大的音樂家都是后天修煉出來的。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成長過程和經歷、勤奮是一切成功必備的品質、因素,機遇也同樣重要!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遇見什么人,缺一不可。
李宏剛:我認為勤奮、天賦、機遇,缺一個都不行。天賦是爹媽給的,機遇是老天爺給的,接下來全靠你勤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