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0年成立以來, 代表國內交響樂最高水平的中國愛樂樂團 在每年都會舉行內容豐富、名家云集的音樂季演出。 而且延續多年的低票價政策, 使得觀眾依然可以以最低50元的票價, 享受到國際水平的古典音樂演出。
2018年5月5日和20日, 中國愛樂樂團將在北京保利劇院和北京音樂廳 分別舉行一場交響音樂會。 其中有兩部與經典愛情故事相關的交響作品, 非常適合與朋友和愛人一起來欣賞, 這就是《西區故事》和《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西區故事》交響舞曲 West Side Story: Symphonic Dances
1956年,一部百老匯經典音樂劇在冬季花園劇院首演后,創造了連演736場的盛況。它取材于自莎士比亞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但故事卻發生在50年代紐約,這部劇就是《西區故事》。
《西區故事》此后在全世界范圍復演,它被稱為“最為接近古典氣質與高雅藝術范疇的當代音樂劇精品”,因為其主創人員均是音樂劇界及古典音樂界泰斗級人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其作曲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stein),他不僅是音樂劇作曲大家,同時也是古典音樂指揮大師與作曲大家。
伯恩斯坦在《西區故事》里,把美國的爵士樂與歐洲的交響樂的結合得天衣無縫,其中還穿插有許多拉丁美洲和西班牙的民族樂器和音樂風格;他把悲劇與古典藝術帶進了一部本應屬于工人階級娛樂的百老匯音樂劇,音樂的深度與聽眾的可達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統一。
其后伯恩斯坦將《西區故事》里的舞曲段落集中起來編成了一部交響舞曲,一共有9段,分別是: 1、引子,快板,暗示兩個幫派之間的敵對; 2、某地,柔版,如夢的舞蹈,兩個幫派的虛偽聯合; 3、諧謔曲,活潑的中板,青少年沖出城市,來到陽光明媚的廣大世界; 4、曼波舞曲,急板,“噴氣機”與“鯊魚”之舞,暴力現實回來; 5、恰恰舞,小行板,東尼與瑪麗亞的舞蹈; 6、會面場景,極少的激動,戀人的山盟海誓; 7、冷漠,賦格,小快板,“噴氣機”幫派的敵意; 8、群架,極快板,暴力高潮,“噴氣機”與“鯊魚”頭又都被殺死; 9、終曲,柔版,東尼死在瑪麗亞懷中,在喪禮進行曲中某地那段夢境以悲劇性的諷刺重現。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An American in Paris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是美國作曲家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于1928年創作的交響詩。格什溫創作此曲的靈感源自他的巴黎假期。當時他對巴黎這個城市充滿好奇和興奮,并決定將各種對巴黎的印象和想象化成音樂語言,以表達他在巴黎的心境。
格什溫1937年夏因患腦癌去世,去世時年僅三十八歲。格什溫最大的貢獻是把古典音樂的風格與爵士樂和布魯斯的風格結合了起來,他還寫過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數十部歌舞表演、音樂劇,成為百老匯和好萊塢唯一的超越了傳統音樂風格中的幻想性質而創造出天才作品的作曲家。他也是一位民族作曲家,他創立了美國所獨具的音樂風格,成為美國民族音樂的奠基人。
1951年,《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經導演文森特拍成同名電影,使之更為廣泛流傳。影片的精華是它的壓軸戲:那是一場大型舞蹈,場景是巴黎,布景是若即若離、如夢如幻的印象派繪畫,時而像是畫,時而又“活”起來。格什溫的音樂、凱利的舞蹈、戰后的巴黎,加上美麗的愛情故事,尤其是那場17分鐘芭蕾,令人心曠神怡,榮獲第2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
2014年底,音樂劇版《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在巴黎夏特萊劇院(Théâtre du Châtelet)做了全球首演,次年4月便進軍百老匯,并在2015年第69屆托尼獎頒獎典禮中獲得11個獎項的12個提名(最佳音樂劇男配角有兩項提名),還一舉拿下音樂劇類最佳編舞、最佳配樂、最佳舞臺設計及最佳燈光設計四項大獎。
在音樂劇版《一個美國人在巴黎》中,除了交響樂《一個美國人在巴黎》,還加入了諸如《第二狂想曲》(Second Rhapsody )、《古巴序曲》(Cuban Overture )等格什溫生前管弦樂作品,及“和著節奏”(I Got Rhythm)、“妙不可言”(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