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版的《霸王別姬》到了黎耀威手中,不同于其他戲曲作品的濃墨重彩,粵劇新編《霸王別姬》帶著獨有的質樸與真誠,從香港走向四月的帝都。
新編粵劇《霸王別姬》 4月20、21日 天橋藝術中心
每一屆的香港藝術節,節目單上都少不了本地藝術大戶——粵劇,歷年來曾經多次上演過《帝女花》《穿金寶扇》《武松》等粵劇名段。今年,更是推出了一臺重頭戲——粵劇版《霸王別姬》。
說起《霸王別姬》,多少人腦海里回蕩的是一句 “看大王,在帳中合衣穩睡”。 1922年,隨著楊小樓與梅蘭芳合作演出新編京劇《霸王別姬》大獲成功,梅蘭芳所塑造的虞姬形象也就隨著京劇藝術的發展深入人心,成為承載家國興衰命運的的標志性意象。
梅蘭芳版《霸王別姬》
雖然京劇版《霸王別姬》影響力是那么的難以企及,但其他劇種也從未停下探索創新的腳步。早在1957年,深受張國榮崇敬的香港粵劇名家任劍輝就已經對這一京劇名段做出改編,并拍攝了粵劇電影《霸王別姬》。此次的香港藝術節更是帶來了著名喜劇明星羅家英版的“西楚霸王”,用藝術處理的手法弱化了楚漢戰爭的歷史背景,武戲文做,新意迭出,極有思辨個性和當代氣質。
由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引進的新編粵劇《霸王別姬》,繼承于根底,創新于無形,為這個浮躁多思的北京四月帶來獨有的質樸與真誠。
粵劇《霸王別姬》演出班底
一臺戲 演盡粵劇風流 新編《霸王別姬》雖然是品相中正的傳統戲劇作品(沒有過多的對白,以唱段推進劇情),但又與傳統版有很大不同,創作團隊試圖以傳統粵劇表演手段為切入,逐漸演變至近代粵劇的演出風格,用一臺戲演盡粵劇風流。
“走四門”、“跳大架”, 這些傳統粵劇表演程式,配合百年前流傳的“官話”演唱“中州韻”作為序幕。但從第二節開始,演員改用更貼近百姓生活的廣東話演唱,并在傳統梆簧的基礎上,加入《垓下歌》等新編旋律,戲曲配樂角度也采用了很多現代手法。充分體現了粵劇聲腔的豐富性,展現出主創對粵劇音樂的靈活使用,又顯示年輕戲曲演員銳意創新而又不忘傳統的態度。
現場的鑼鼓配樂 “回營”、“楚歌”、“烏騅”、“自刎”四場,起承轉合,層次分明,每一段都完整獨立。從兵敗到自刎,編劇將原本拖沓冗長的情節刪節干凈,赤裸裸的指出悲劇故事的核心。 集導演、編劇、演員三重身份于一體的黎耀威說,這部戲希望通過音樂上的變化,呈現粵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既有古老粵劇唱腔“中州韻”,也集納當代粵劇的新曲曲式,從官話到白話,從一桌兩椅到現代劇場舞臺裝置......這種探索也展示了粵劇的演變進程,將粵劇的特色盡可能多地介紹給新觀眾。
導演黎耀威 在黎耀威的自媒體里有這么一段文字:“我與黃寶萱負責‘編、導、演’,更有千萬、吳立熙的參與,陳定邦與李迪倫帶領一群年青樂師,與我們一起琢磨、討論、排練。還有西九制作團隊,與我們一起齊心奮斗,這種認真的精神已經是超越藝術的追求。”
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的茹總監說:“戲,是一小節一小節,磨出來的。這個‘磨’字最重要。反復推敲,試驗,排練,演戲是沒有最終完成的一天的。今天演完,明天又想想要怎么改。”
粵劇《霸王別姬》演出班底
雖然香港演員的學藝經歷不同于傳統梨園弟子的十年苦功,但從他們舉手投足中我們卻能看到專注與用心,感受情緒的流動,這是演員對于角色的真誠相待,不受束縛。這樣的真誠態度為作品的帶來了不斷迸發的生命活力,在香港這樣一個潮流匯聚之所,以此真誠創作并如此精美作品,實在是最難得之處。
演出信息 ★ 新編粵劇《霸王別姬》 4月20、21日 天橋藝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