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在他生命中最后五年中創作了六首鋼琴三重奏,數量雖然不多,但卻是鋼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奏這一室內樂體裁承前啟后、獨樹一幟的經典。在莫扎特的鋼琴三重奏中,三件樂器的表達開始趨于平衡,樂器間如歌劇重唱般富于戲劇性的“對話”大大提升了三重奏內容的豐富性與趣味性。同時,莫扎特所特有的童真與浪漫的抒情特質,在這六首鋼琴三重奏中也有充分的體現。
作為國內合作時間最久的鋼琴三重奏組,基因三重奏組(DNA Trio)在他們合作的第13個年頭,策劃推出“莫扎特三人行——莫扎特經典室內樂名曲音樂會”。4月30日晚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他們將完整演出兩首莫扎特的鋼琴三重奏:降B大調作品502、E大調作品542。在兩首經典作品之外,基因三重奏還將演出他們改編的《莫扎特小星星變奏曲》,以及莫扎特的著名歌劇《魔笛》中的二重唱。基因三重奏的三位演奏家將繼續他們一貫的傳統,在音樂會中且演且說,為現場聽眾介紹曲目及室內樂知識,趣解音樂基因。這將是一場兼顧藝術性與趣味性,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室內樂音樂會。
近當代室內樂舞臺上鋼琴三重奏的常備曲目通常是從貝多芬開始的,偶爾有老藝術家級別的或者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三重奏組(比如我們)演一兩首莫扎特,海頓則只有為數不多的唱片,極少在德奧英以外國家的音樂會上出現。其實作為古典樂派的正根兒,莫扎特與海頓的鋼琴三重奏數量又相當可觀,但凡能演,按說應該久演不衰才對。而少有人碰,不能用“都眼瞎了”來解釋。我們這個時代,劣質品橫行確實不需要理由,但真正的珍品也不會被埋沒,是好東西又無人問津不可能無緣無故,一定有市場或者本身的原因。
按照宋昭老師的話說:“莫扎特的鋼琴三重奏有的樂章是小提琴奏鳴曲,有的樂章是鋼琴協奏曲,而大提琴永遠是打醬油的”。這其實正是莫扎特的鋼琴三重奏自身的“缺陷”,而這難道是莫扎特的重奏創作技法有“缺陷”?然而他的弦樂四重奏可是音樂會的常規曲目、二百多年來的經典,可見“缺陷”不在技法上。
近代西方藝術音樂是從聲樂開始的,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教會與宮廷音樂各種聲樂體裁是絕對的主導,多聲部合唱高度發達。之后的巴洛克時期是器樂體裁大爆發的時代,各種樂器的自身變革也大多出現在這一時期。雖然都是“室內樂重奏”,但弦樂和管樂重奏,與有鍵盤樂器參與的重奏,創作技法的源頭是不一樣的。弦樂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以及加入木管樂器的各種重奏,它的創作理念可以追溯到復調合唱,也就是多聲部對位,即便是主調風格的樂段,也可以參考早期歌劇重唱、詠嘆調的寫法。
而有鍵盤樂器的重奏則是另一種情況。如果以當代鋼琴的標準,18世紀管風琴以外的鍵盤樂器都是有“缺陷”的(個人認為從音樂史的角度,不存在有缺陷的樂器,只有有缺陷的作品),無論是羽管鍵琴,還是擊弦古鋼琴,如果與現代鋼琴相比,音域太窄、音量太小、高音區缺少連貫性、低音區音色貧弱。因此在巴赫、海頓、莫扎特那個時代,在這類重奏作品中,弦樂器的任務首先是彌補鍵盤樂器的“缺陷”。從海頓中早期的鋼琴三重奏中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出,小提琴是跟著鋼琴的右手,以加強旋律的歌唱性;大提琴則是跟著鋼琴的左手,以補充低音的音量與線條感。這樣的三重奏實質上是“有小提琴、大提琴助奏的鋼琴奏鳴曲”。到了海頓的晚期作品,這種情況稍有改善,鋼琴與小提琴開始有富于情趣的對話與交鋒,但大提琴依然是鋼琴左手陰魂不散的影子。
莫扎特的六首鋼琴三重奏是他較晚期的作品,相比起海頓的三重奏,無論是在作品規模、技巧的豐富性、三件樂器之間的平衡等等方面都有質的提升。作品時長從海頓時期的二至三個樂章十來分鐘,增至三個樂章二十多分鐘,其中規模最大的K.502如果全部按照原譜反復,時長接近半小時;這些作品并不完全是為家庭娛樂而作,其假想的演奏者可能是宮廷樂隊中的職業演奏家,甚至是莫扎特自己,因此對演奏家的技術要求比起海頓的三重奏也更進一步,包含了許多復雜、華麗的技巧段落;小提琴與鋼琴聲部的地位完全平起平坐,大提琴雖然“打醬油”,但至少不再是附屬于鋼琴低聲部的“影子”,開始擁有自己獨立的聲部和表現的機會。但盡管如此,像莫扎特這樣幾乎涉獵了所有音樂體裁的作曲家,竟然沒有為大提琴創作任何一首哪怕是共同擔當主角的作品,可見這件樂器在當時還沒有成為一線樂器,或者他本人對大提琴有原因不為人知的偏見。
從許多使用18世紀的古樂器演奏莫扎特鋼琴三重奏的唱片錄音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種分工帶來的平衡、融洽的音響效果。但問題是,如果用20世紀的樂器來演,這種平衡就會被現代鋼琴茁壯的音量、寬厚的音質,和當代大提琴渾厚、濃郁的音色所破壞。因此在演奏莫扎特的三重奏的時候,鋼琴和大提琴都必須“忍著”,一旦忍不住“風格”就不對了,可是忍到慫了又會招致“毫無生氣死板無聊”的指責。學者們津津樂道的各種講究,其實就是揣摩如何用汽車開出馬車顛簸又優雅的效果。所以聰明人應對的辦法就是不演、少演,至少不在“專家”云集的場合現演。
基因三重奏從2005年成立到2010年間的六年,專注于經典作品的研習和演出,當時我們演奏的莫扎特作品也得到了許多國內外專家、同行的肯定和鼓勵。2011年后我們把注意力更多的轉移至原創跨界作品的演出,取得了很好的市場反饋和口碑。然而我們始終不忘初心:作為從10歲左右就開始在音樂學院接受專業音樂教育、現在的職業音樂工作者,我們始終希望能夠將人類音樂藝術歷史中最有價值的經典,傳播到盡可能多的人群中,在這一點上,我們也與多年來一直合作的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有著高度的默契和共識。因此在去年的“穿越時光”系列音樂會之后,基因三重奏在2018年將回歸傳統,策劃舉辦莫扎特、貝多芬經典作品系列音樂會,4月30日的音樂會,就是其中的第一場。
室內樂作品無論在國內外,在市場方面都是小眾中的小眾,這一方面是因為它當年本身就是為家庭、沙龍等中小型場合而作,內容上帶有明顯的知識分子氣質和內斂的審美特質,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形式上多為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古典多樂章奏鳴曲式,規模較大、沒有標題,也不宜做故事性的解釋和詮釋,更沒有戲劇性的創作背景和噱頭。在這場音樂會中,我們也考慮到普通音樂愛好者,特別是少年聽眾的欣賞習慣,因此在兩首經典作品之外,還選取了兩首我們之前經過數年舞臺檢驗、廣受聽眾喜愛的保留曲目:《莫扎特(小星星)主題華麗變奏曲》和歌劇《魔笛》中的二重唱,這兩首改編自歌劇中的作品,也能夠體現出莫扎特的室內樂創作,與他的歌劇創作之間內在微妙的聯系。除此之外,我們為這場音樂會還特意改編了一首曲名暫時保密,但保證更為家喻戶曉的莫扎特名曲,作為給小朋友們驚喜在音樂會的最后為聽眾們演奏。
——鋼琴家張佳林
音符動態簡約分割線
演出信息
基因三重奏 ● 演奏及創作中保持音樂的純正風格,擁有純凈而靈動的音樂感 ● 前柏林愛樂樂團首席小提琴家Rainer Kussmaul教授稱其演奏的莫扎特作品,“我心目中的莫扎特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2018年4月30日 周一 19:30 莫扎特三人行—基因三重奏·莫扎特名曲音樂會 基因三重奏: 小提琴:張精冶 大提琴:宋昭 鋼琴:張佳林 曲目:莫扎特: 降B大調鋼琴三重奏 K.502 E大調鋼琴三重奏 K.542 基因三重奏改編: 莫扎特小星星主題變奏曲 魔笛二重唱 票價:50 100 180 280 38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