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你睡得好嗎?你夢見我了嗎?
《西貢》導演卡洛琳•古伊拉•阮,法籍越南裔
4月23日,劇院君與保利劇院的50名會員, 一同參加了本次《西貢》高端戲劇體驗分享會。 看完3小時的《西貢》全劇視頻后, 劇院君不禁想了很多……
跨越40年的時光, 在《西貢》的舞臺上交錯、重疊。 而宏大的歷史背景下, 是每一個小人物的無奈和傷痛。
他們在這個名叫“西貢”的餐廳里, 山盟海誓、放聲痛哭、分離永別…… 請記住他們的名字: 靈 與 安德烈、豪 和 梅、瑪麗、藍、 賽萬西、安托萬、哥提耶夫人……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幾位會員的觀后感吧。
提起西貢,我之前所能想到的幾個詞無非就是西貢小姐、胡明志市和戰爭...
《西貢》編劇以戰爭時期邊緣的幾個小人物貫穿了整場劇,從1956-1996,從越南到法國,以瑪麗的餐廳做闡述點,時空的交錯,語言文化的差異…
安娜說她哭是因為她聽不懂越南語,也有人哭或許是因為沒看懂。而我哭不是因為豪和梅這段讓人覺得可惜的愛情,也不是安德烈和靈的這段帶有欺騙性的戀情,而是瑪麗的母愛情以及豪的鄉愁。整個劇中,瑪麗沒哭,而我卻為她哭了四次...
或許我們的味蕾不同,同樣對喜悅和痛苦的感知也不同,可是不同不代表不痛。瑪麗我相信她在心里掉的眼淚比誰都多,可是她表現流露出來的永遠都是對生活的積極向往。
《西貢》,我簡直太愛這場劇了。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在這一天,塞萬提斯去天堂繼續打風車去了,而莎翁則帶著to be or not to be的疑問來到了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這是一個悲欣交集的日子,在這一天的下午,我走進了風尚劇場,觀看了一部法國阿維尼翁劇王-話劇《西貢》。 這是一部長達三個小時的劇作,但是看起來卻并不覺得時間有多長,因為它有足夠的戲劇張力,可以把你在不知不覺中帶入它所設定的“磁場”中,在這個無形的磁場中,你被吸引,也被撕扯和折磨,因為這個場的力量太強悍了,即使你平時自認為有足夠強大的氣場,也會被它霸道的所湮滅。
說句實話,當天放映的視頻,效果并不太理想,鏡頭切換很生硬,畫面也有些昏暗,字幕翻譯的也有瑕疵之處,在加之身邊地板吱吱的作響,總有人在走動,總會讓人稍稍出戲,但是,讓人驚異的是,這卻構成了一種奇妙的布來希特的間離效果,讓人在看戲的同時,不斷聯想起自身的境遇,從而產生某種共情。
舞臺上不變的布景就是一間餐館,巴黎與西貢,雖然隔了四十年,但是場景的轉換之自然流暢,并不會讓你產生時光穿梭之感,巴黎與西貢,仿佛就是一座城。巴黎的人與西貢的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錯綜復雜,剪不斷理還亂。每個人都在扣問,扣問命運,扣問人生,扣問過去,也扣問未來,扣問什么是幸福,扣問是該漂泊異鄉,還是該回歸故里。是什么在支撐著我們身處異鄉,充滿絕望的同時卻還滿懷希望。是對故土的眷戀嗎?是對故人的懷念嗎?是對故鄉的向往嗎?是也不是,通過舞臺上那些人的悲歡離合,我們終于和劇中人達成了共識,那就是,愛,讓我們人之為人,愛,讓我們堅持,愛讓我們成為彼此的歸宿與原鄉。無論我們出發的有多遠,無論我們分別的有多長,我們都會通過不屈的愛,感受到彼此的存在,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感受到生活的意義 。
西貢,一部好劇,值得每一個身在異鄉的游子觀看,也值得每一個心在漂泊的原鄉人觀看。看完,你就會心安了,就會踏實了,就會釋然了。 彤彤
首先真心感謝主辦方為大家搭建平臺,讓大家有機會接觸到國際頂尖級的戲劇作品《西貢》(即統一前越南首都的名字,后來的胡志明市)。
復調式的敘事、時空交錯的舞臺展現,年代的穿越(1996年、1956年),地域變更(戰亂時的越南西貢、當代的法國巴黎),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命運多舛、何去何從?
東方女性對愛的堅守和隱忍、身處異鄉的鄉愁、親情的疏離和隔膜,生活中眾多的無奈和妥協,讓我們通過舞臺看見了自己。感受到異域文化風情,體驗到不同的異域生活畫卷。
戲劇是相通的,人性是相似的。通過看戲劇,觀人生百態!最后感謝群里朋友的照片,安娜和導演都是標準的法國美女優雅氣質,贊!
殖民戰爭的歷史背景下,活著是件不容易的事;任何遠離故鄉的人,在他鄉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 ——記2018.4.23法國舞臺劇《西貢》錄影分享會
對于西貢的認知,大概就是梁家輝的那部《情人》里,東方男子的陰郁眼眸;以及這部小說《情人》原文中,對殖民時期越南這個東南亞國家的鋪陳。除此以外,大概就是戰爭曾經的重創和歷史車轍的碾壓下已經無法復原、或者重現曾經的西貢。舞臺劇《西貢》里呈現的,卻有這樣一類人,在戰爭和時代的裹攜下,或被動或主動的離開或回到故里,在法國、在巴黎經營著或者圍繞著西貢餐廳,講著自己的越南語做著異鄉或故鄉的他鄉人。
殖民戰爭的歷史背景下,活著是件不容易的事;任何遠離故鄉的人,在他鄉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是《西貢》里的每一角色都在用自己的行為詮釋活著的意義,快樂活著的權利以及面對殘酷現實的強大生命力:面對兒子被出走17年、其實卻早已亡故的廚娘;為謀生而為殖民者工作,最終為生存逃離故鄉的歌者;和心愛的男人來到他的家鄉,卻在婚禮上發現男人所有描述幾乎都是謊言的新娘,等等。盡管錄影很難還原舞臺劇的全貌,不過在下半場的導演對話環節,還是從創作和編排、選角等不同的導演視角更好的認識了《西貢》;這樣的分享中,感受到了故鄉終究作異鄉,他鄉亦難留旅人的情緒。不同文明和歷史背景下的表達給了我們感受認知不同的可能,也給了我們重新審視自身的機會。
感謝美麗的法國導演卡洛琳·古伊拉·阮帶來視角獨特的《西貢》、感謝勤勉的央華時代文化不遺余力的傳遞不同文化的演出作品、感謝操勞的可然和安娜伊思·馬田契而不舍的創造文化傳播的機會、以及每一位促成舞臺劇《西貢》來中國演出的幕后功臣,因為有你們的辛苦付出才有在中國體驗《西貢》的可能,謝謝。
祝一切順利。期待(๑˙ー˙๑)劇場里的《西貢》,六月見。
于2018中法文化之春活動前夕·北京東城風尚劇場
《西貢》的故事圍繞著一間名為“西貢”的越南餐廳展開。這是一家任何城市都會有的那種廉價東方小飯館。劇本截取了兩個重要的標志性年份——1956年和1996年: 1956年,法國撤離印度支那,在開往馬賽的航船上不僅有法國人,還有大量越南逃亡者擠在黑暗的貨艙中;
1996年,現代史上首位訪問越南的法國總統密特朗逝世。同年,越南政府在美國禁運令解除之后,決定允許流亡者回國。 導 演卡洛琳·古伊拉·阮將“西貢”餐廳定格在這意味深長的40年里:十幾個人物的命運在此交匯,在兩個時空之間來回切換。在活色生香的長篇敘事中,異鄉人是核心主題:
比如安東尼,父親是一名法國軍官,母親則是越南人。安東尼不會講母親的母語,也不明白她為什么看起來如此格格不入。在他看來,母親完全是個外國人。 還有浩,在離開故鄉的同時,也離開了自己深愛的女人,梅。梅一直在等著浩的回來,而當他回到家鄉,卻發現出走帶來的創傷永遠不可能彌補。他的越南迷失在記憶里,再也找不到…… 還有瑪麗·安托瓦內特,剛到巴黎就開了一家餐廳。透過這家餐廳來回開合的門,觀眾可以看到舞臺布景的每一處細節:窗欞上精致的蕾絲窗簾、廚房柜臺旁的佛像和卡拉OK設備……
在“西貢”餐廳里,每天都上演著回歸、團圓與糾纏,人們說著自己國家的語言,唱著自己國家的歌,告訴自己的法國孩子,他們曾經是誰,他們的家在哪里。那一刻,他們都是異鄉人。
《西貢》以時空交疊的舞臺敘事、直接有力的碎片編織,勾勒了印度支那戰爭大背景下個體魂靈的流離、傷痕與悔恨,幻燈片般定格切換、再定格再切換的圖景將時空無情地顛倒、擰轉。最終,一切歸于這樣一句話:“在越南,我們就是這樣講故事的,伴隨著很多眼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