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小提琴曲我好像在哪兒聽過,它叫……什么來著?” 不是所有人都愛聽小提琴曲,但相信大多數(shù)人說過類似上面的話。
通常這些“叫不上名兒”的曲子,你還真在哪兒聽過。打客服電話,在等待接聽時可能碰到莫扎特的《A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K.219)第三樂章;看電影很有可能“撞見”薩拉薩蒂的《流浪者之歌》,或維瓦爾第的《四季》……一不留神,擦肩而過一百次,你也不知道“它叫什么”。
今天就讓我們通過三個小問題,來聊聊那些住在你心里的——“叫不上名兒”的小提琴名曲。
這些小提琴名曲都誰寫的?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小提琴名作的誕生也大多事出有因,可以大致歸成下面幾撥人。第一撥是會作曲的小提琴大師,上至巴洛克時期的安東尼奧·維瓦爾第與塔蒂尼,中至啟發(fā)了無數(shù)大師(包括貝多芬)的“現(xiàn)代小提琴演奏之父”維奧蒂,再到后來的炫技派大神帕格尼尼、維尼亞夫斯基、薩拉薩蒂……等等。從塔蒂尼讓人“肝顫”的“魔鬼顫音”,到帕格尼尼高速運轉的“魔鬼笑聲(第十三首小提琴隨想曲)”,正是這些大牛在硬件(演奏技術)與軟件(音樂作品)上的超強把控,一次次推動了小提琴藝術的整體發(fā)展。
“現(xiàn)代小提琴演奏之父”維奧蒂
第二撥和第一撥人正好相反,是會演奏小提琴的作曲大師。我們所熟悉的塞巴斯蒂安·巴赫、莫扎特、貝多芬等等,都是代表。這撥人的小提琴演奏水平….不太好說。莫扎特的老爹利奧波德是當時出色的小提琴家,所以自然不差。貝多芬嘛,就一言難盡了。樂圣的徒弟費迪南·里斯就說過,貝多芬的演奏“實在是糟糕透頂”,所以……
其實,這撥人的重點本來也不是什么演奏技術,而是他們站在音樂創(chuàng)作的高度,大大擴展了小提琴藝術的深度。再簡單點說,就是他們擅長什么,就給小提琴加什么。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帕蒂塔就極有個人特色,他在這件類人聲的抒情樂器上加入了美妙的和聲與對位,在這件事上幾乎“做絕”,誰也別想輕易超過。還有一點就是無比強悍的作品結構力,就以其中知名的《恰空舞曲》(BWV1004第五樂章)來說,這首作品寫得極有耐性和韌性,在30次變奏中好似搭出了一座城堡,不禁讓人感慨“此后再無恰空”。
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在步調上和他的弦樂四重奏、交響曲很類似,屬于“自我迭代型”,越到后期自我意識越強,爆發(fā)出強大的小宇宙。就拿后期的《“克魯采”奏鳴曲》來說,單第一樂章就有近600小節(jié),在小節(jié)數(shù)上幾乎抵得過早期小提琴奏鳴曲三個樂章之和(比如Op.12第一首),任性極了! 第三撥是小提琴與作曲大師組CP,代表是約阿希姆與勃拉姆斯,布羅茨基與柴科夫斯基等等。小提琴大師約阿希姆算得上是這方面的“組CP愛好者”,曾給舒曼的小提琴作品(Op.131)訂過弓法;在小提琴寫作上更是給予了勃拉姆斯巨大的幫助,比如后者的《D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至于哥兒倆的“相愛相殺”,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說來有趣,1924年,法國作曲家拉威爾在聽到約阿希姆的外孫女——達隆尼的演奏后,成了她的“迷弟”,就寫了首狂想曲聊表敬意,這就是現(xiàn)今小提琴音樂會中的常客——《茨岡》。
拉威爾的法國前輩圣-桑也做過類似的事兒,他因著迷小提琴大師薩拉薩蒂的演奏,特意給后者寫了一首著名的《引子與回旋隨想曲》。所以拉威爾、圣-桑們可以歸到第四類,即“小提琴大師的迷弟”類。 從哪些小提琴名曲開始聽? 條條大路通羅馬,其實從哪聽都無妨。從作品上來說,可以從“重量級”出發(fā),抓住小提琴奏鳴曲加協(xié)奏曲的主線聽——從維瓦爾第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捋到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再至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等人的小提琴奏鳴曲與協(xié)奏曲,一口氣聽到底,又系統(tǒng)又過癮。當然也可以完全輕量化,比如帕格尼尼寫滿了十六分音符的極速跳弓作品《無窮動》,或是維尼亞夫斯基華麗明亮的《D大調波蘭舞曲》。換句話說,甩開小提琴奏鳴曲與協(xié)奏曲,從隨想曲、狂想曲等入手,也沒問題。
不得不說,這更多關乎的是你的個人喜好。比如喜歡貝多芬晚期室內樂作品的聽眾,可能會對《“克魯采”奏鳴曲》很感興趣,反倒覺得《“春天”奏鳴曲》都少點味道;聽多了帕格尼尼和薩拉薩蒂的炫技作品,可能會不自覺地親近李斯特的鋼琴作品,反倒對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鳴曲中濃濃的二重奏“平等”意識(比如《第二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不太適應,需要時間去消化。所以,找到最對你脾氣的,往往比作品知名度更重要。
該關注小提琴名曲里的哪些因素? 這又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以個人經(jīng)驗來說,旋律、技巧和風格,是不容忽視的幾個因素。相信大部分人最開始都是沖著小提琴曲的旋律來的,比如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創(chuàng)作的《e小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此作第一樂章快板,一上來就是個熱情而優(yōu)美的主題,充分發(fā)揮了小提琴的旋律優(yōu)勢。除此之外,像貝多芬《“春天”奏鳴曲》的第一樂章等作品,也有著很優(yōu)美的旋律。
小提琴家 帕格尼尼
技巧更不用說。小提琴家們精彩的炫技表演,通常都會是音樂會的高光時刻。這里可以重點談談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隨想曲》。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萊奧波爾德·奧厄就曾說過,“任何一個努力攀登演奏技巧高峰的音樂家都不能不好好研究它(即《24首小提琴隨想曲》)。”我個人最喜歡的是第24首a小調,它在旋律與技巧性方面都很完美。帕格尼尼通過十一次變奏,全面展現(xiàn)了小提琴在音區(qū)、撥音、雙音、琶音、泛音等不同技術領域的魅力。換句話說,可以從第24首倒著去聽帕格尼尼的其他隨想曲。
所謂風格化,也是從聽覺上能很快捕捉到的。比如剛才提到的拉威爾創(chuàng)作的《茨岡》,就是很典型的匈牙利風格。拉威爾自己的總結很到位,說它是“匈牙利狂想曲風格的技巧性樂曲”,尤其是樂曲開始時小提琴的大段華彩,既有狂放不羈的性格,在結構布局上也很顯功力。除此之外,像薩拉薩蒂、維尼亞夫斯基的作品,也有著強烈的地域風格,不妨一試。
小提琴享有“樂器之后”的美譽,一直以來在西方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室內樂中出鏡率最高的“主角”之一,以其寬廣的音域、優(yōu)美的音色、豐富的演奏手法和表現(xiàn)力而備受推崇。與往年以某位音樂家或某種音樂風格為主題不同,2018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jié)將以小提琴為主題,在18天時間里,為樂迷朋友們獻上18場星光璀璨的小提琴音樂盛會。看完了本期推送內容,想必你對小提琴名曲已有了些感性認識,接下來就在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jié)“弓弦盛宴”里大膽嘗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