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國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即興演奏這件事還真是有趣。聽眾不知道他們接下來會聽到什么,而演奏家也不知道他們到底會彈出些什么……
在即興演奏時,我們就像有分身術,將一人分作兩個,一邊貫注于演奏,一邊又想著其它。在引導并駕馭音樂的同時,我們還必須任運自如,讓某些東西在表層的那個我和深層的那個我之間自行顯現。
我覺得自己好像一直都在即興演奏。八九歲上,當父親來察看我是否在好好練琴時,我其實大部分時間都在即興彈琴,我父親也確實認為我在認真練琴呢。其實我練的毋寧說是自己的想象力……
后來,這門功夫成了我的職業(yè)。就這樣,我在各個城市、各個音樂廳、各個國家之間穿梭往返,不帶樂譜,不帶節(jié)目單,唯有我的諸種感覺以及對于當下時刻的諸種感覺。后來我發(fā)現,臨近音樂會前發(fā)生的事情對演出非常重要,比如我剛吃過什么,恍惚間神遇到什么,我此刻是傷感還是神魂豐沛,我剛聽了什么音樂、見了什么人、想到了哪些朋友等等。
即興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你可以跟任何人一起即興,無論那人玩的是爵士樂、是亞美尼亞杏木雙簧管、口技打擊樂還是中國的二胡,跟你同臺的可以是舞者、戲劇演員或者雜耍演員。
在即興演奏時,我眼前會有一段故事,我會看著旋律在眼前交織(但也不能太過)、聲調在面前起伏、節(jié)奏與樂句漸漸變化甚至脫胎換骨。而我,就在那,我的手指、耳朵以及萬千思緒,沒有樂譜,沒有對突然失憶的恐懼,當然,也沒有所謂的錯音。
德彪西生前也喜歡即興彈奏。萬一我偷用了他的哪個節(jié)奏、哪段旋律或某些和弦的話,希望他能體諒我。當然,如果他毫不知情,那就再好不過了。替我保密吧,好嗎?
——鋼琴家讓-弗朗索瓦·齊格爾
五歲的時候,家里有架鋼琴,我常偷偷跑過去,學著哥哥姐姐們的樣子彈琴。那時他們都已經在音樂學校學音樂了。有一天,姐姐剛好撞見我正在試著彈德彪西的第一首《阿拉伯風格曲》,樂譜是我從她那里“偷”來的,雖然我當時并不識譜,但我還是能靠聽覺摸索出神奇的旋律來。在我進入音樂學校之前的兩年間,因為不能完全讀譜,我差不多就是在即興彈奏,彈的都是我喜歡的主題,而且興致勃勃地變著花樣彈,樂此不疲。我無限感謝我的父母。他們任由我在音樂里自在奔騰,暢所欲“彈”,而且還讓我相信并沒有人在聽我彈。
我到現在還清晰地記得多年后我在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畢業(yè)考試時的情形。當時我彈的是德彪西前奏曲第二卷里《歐石楠》那首曲子。我彈得耽迷沉醉,完全就像是在即興。那種興奮的感覺仿佛就像是第一次接觸這個作品一樣。后來,當我重新能在舞臺上找到那種玄妙的感覺時,已經是經過若干艱辛的練習之后了。
德彪西用他的心靈智慧成功創(chuàng)造了一個獨一無二的音樂世界,而像他那樣的人,盡管天資卓越,卻又總是那樣謙遜。他的和聲柔情似水,旋律渺杳回旋,無影無形,如青鳥翱翔。彈奏他的作品帶給我由衷的快樂,而能以他的音樂為素材進行即興演奏則是一種無上的榮幸。謹以此《摯愛德彪西》音樂會緬懷這位集萬千生命與情感于一身的天才音樂家。德彪西先生,我們感激您,向您致敬!
——鋼琴家雨果·勒克萊爾
5月31日晚7點半,鋼琴家讓-弗朗索瓦·齊格爾、雨果·勒克萊爾將登臺中山音樂堂,帶來“狂戀德彪西—德彪西杰作與即興演奏的巔峰對決音樂會”,以雙鋼琴的即興演奏紀念“印象主義音樂鼻祖”。
鋼琴家讓-弗朗索瓦·齊格爾
法國作曲家和鋼琴即興演奏家讓-弗朗索瓦•齊格爾,2006年榮獲素有法國格萊美之稱的法國“音樂之光”藝術大獎。他把即興演奏、世界音樂以及歌唱等元素引入傳統(tǒng)的古典音樂會中,使之煥然一新。
他與當今世界多位即興演奏大師均進行過所謂的“巔峰對決”,其中包括奇利•岡薩雷斯(Chilly Gonzales,加拿大)、迪迪埃•洛克伍克(Didier Lockwook,法國)、安托萬•埃爾韋(Antoine Hervé,法國)、鮑比•麥克費林(Bobby McFerrin,美國)、布魯諾•楓丹(Bruno Fontaine,法國)、安迪•昂萊(AndyEmler,法國)、亞倫•赫爾曼(Yaron Herman,以色列)以及迪米特里•奈迪奇(Dimitri Naïditch,烏克蘭)等。
2012 年,在紀念著名鋼琴大師格倫•古爾德去世三十周年之際,他應邀與尤里•坎恩(Uri Caine,美國)及郎朗同臺合作,向古爾德致敬。
齊格爾目前被公認為默片伴奏領域最優(yōu)秀的專家之一。2012 年,他在圖盧茲國家劇院和巴黎的夏特萊劇院為默片時代最著名的德國導演莫爾瑙(Murnau)的四部作品,《浮士德》、《最卑賤的人》、《諾斯費拉圖》和《日出》,現場彈奏音樂。 2013 年,法國魯昂歌劇院管弦樂團首演了齊格爾為讓•愛普斯坦(Jean Epstein)1924 年導演的默片《尼維內來的美女》譜寫的音樂,作品系由巴黎音樂城(目前的巴黎愛樂)與諾曼底印象派藝術節(jié)委約創(chuàng)作。2015 年 10 月在夏特萊劇院,他為法國著名導演亨利•費斯科特根據雨果名著改編的《悲慘世界》修復版的影像,進行了六小時的現場即興演奏。
齊格爾的最新作品還包括2015 年 3 月應法國當代管弦樂團(Ensemble Orchestral Contemporain)之邀為鋼琴與管弦樂隊所寫的《開放協奏曲》、2015 年 7 月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千周年紀念之際創(chuàng)作的由數只薩克斯管共同演奏的大型音樂作品《薩克斯管風琴》以及2015 年 10 月為米蘭世博會創(chuàng)作的由次女高音與管弦樂隊完成的聲樂作品。
自 2008 年以來,齊格爾以特邀駐院藝術家的身份在巴黎的夏特萊劇院長期主持“即興演奏之夜”與“神秘演奏會”等系列音樂會,其中每場音樂會都以文學名著為主題進行音樂與戲劇的移植創(chuàng)作,涉及的作品包括《小王子》、《歲月的泡沫》、《星際戰(zhàn)爭》、《海底兩萬里》等。
2015-16年度及2016-17年度,他連續(xù)兩年被盧森堡愛樂音樂廳命名為“駐院藝術家”。
讓-弗朗索瓦•齊格爾目前在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任教授,十五年前即為該院創(chuàng)辦了鋼琴即興演奏學科。
自 2015 年以來,齊格爾每周六12 點到 13 點在法廣國際臺(France Inter)主持由他姓氏首字母命名的專欄節(jié)目“Z如是說”(La Preuve par Z)。
鋼琴家雨果·勒克萊爾
雨果•勒克萊爾1968年生于法國,早年師從法國著名鋼琴家凱瑟琳•科拉爾(Catherine Collard),隨后他進入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在學期間在鋼琴演奏、音樂分析及室內樂三個專業(yè)由評委會一致通過授予一等獎。
此后,他頻繁亮相于各大音樂廳及音樂節(jié),在北美、東亞及歐陸多國均留下自己的音樂足跡,所到之處包括巴黎愛樂大廳、法國諾昂肖邦音樂節(jié)、維澤爾音樂節(jié)、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及歌劇節(jié)、漢堡音樂廳、葡萄牙科英布拉音樂節(jié)以及俄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音樂場館。他曾應邀與多個名團同臺,包括柏林愛樂弦樂團、布拉格廣播交響樂團、法國國立洛林管弦樂團、奧維尼亞管弦樂團、墨西哥城國家管弦樂團、法國共和國衛(wèi)隊管弦樂團、白俄羅斯的明斯克管弦樂團、俄羅斯的薩馬拉國立管弦樂團、羅馬尼亞的蒂米什瓦拉管弦樂團以及演奏當代作品的歐洲重要團體“路程”樂團(Ensemble Itinéraire)等。曾與之合作的指揮家包括雅克•梅西耶(Jacques Mercier)、讓-皮埃爾•瓦列斯(Jean-Pierre Wallez)、阿里•馮•畢克(Arievan Beek)、米哈伊爾•謝爾巴科夫(Mikhail Shcherbakov)、翁得列•勒納爾德(OndrejLenard)、塞巴斯蒂安•朗-萊辛(Sébastian Lang-Lessing)弗拉基米爾•瓦雷克(VladimirValek)、斯蒂芬•弗拉斯(Stefan Fraas)等。
勒克萊爾以演奏德彪西、拉威爾及其同代作曲家的作品見長。同時,他對德國古典音樂作品,無論是獨奏還是室內樂作品,也都有精道的研究。尤其對于莫扎特、海頓和貝多芬的作品,他的喜愛幾近狂熱,力圖對作品進行最本真的詮釋。他擁有一架大師斯坦因制作的古鋼琴,非常契合十八世紀晚期的那些音樂杰作。多年來,他與多個著名音樂家及樂團均保持密切的合作,如長笛演奏家菲利浦•伯納爾德(PhilippeBernold)、小提琴家奧古斯丁•杜梅(AugustinDumay)、柏林愛樂弦樂五重奏、巴黎交響樂團獨奏家樂團、莫迪里阿尼四重奏、德彪西四重奏、捷克的塔利赫四重奏、德國的曼德琳四重奏以及阿馬爾格德樂團等。
勒克萊爾在當今樂界享有很高知名度,與多位當代作曲家合作密切。2012 年,他在法國及世界各地舉辦五十余場“先鋒詩人德彪西”專題音樂會,演奏了向二十二位作曲家委約創(chuàng)作的二十二部新作。
同時,他大膽探索不同藝術表現形式之間的融合,開創(chuàng)了多種新穎的表演形式,與包括演員瑪麗-克里斯蒂娜•巴羅(Marie-Christine Barrault)、丹尼爾•梅圭奇(Daniel Mesguich)、弗朗西斯•哈斯特(FrancisHuster)、阿蘭•卡雷(Alain Carré)及畫家魯本•瑪雅(RubenMaya)在內的多位藝術家合作。2013 年,由他策劃的三部原創(chuàng)劇目成為“一次大戰(zhàn)百周年紀念活動”官方節(jié)目之一,其中包括他與法國記者帕特里克•波佛•達爾佛同臺合作演出達四十余場的劇作《連鎖反應-1913-1914》(L’Engrenage1913-14)。
作為法國戲劇作家作曲家協會成員,勒克萊爾于2016 年編寫了一部描述拿破侖流放圣赫勒拿島的劇作《鷹逝》(La Mort de l’Aigle),并與法國話劇演員弗朗西斯•哈斯特(Francis Huster)同臺演繹。
在 2017 年,他與鋼琴即興演奏家讓-弗朗索瓦•齊格爾共同創(chuàng)意完成了兩部原創(chuàng)音樂會——《摯愛巴赫》和《摯愛德彪西》,將這兩位作曲大師的作品與鋼琴即興演奏予以完美的結合。
2018 年適逢德彪西逝世一百周年,勒克萊爾也將籍此完成他的項目《德彪西現代練習曲十二首》。他已向雨果•杜夫(Hugues Dufourt)、斯蒂芬•霍夫(StephenHough)、弗蘭克•貝多羅西安(Franck Bedrossian)、菲利普•勒魯(PhilippeLeroux)等十位作曲家邀約創(chuàng)作十首練習曲,期待將德彪西原有的十二首鋼琴練習曲交織連綴、渾融一體。
此外,勒克萊爾還擔任法國“南錫之聲”國際藝術節(jié)(Nancyphonies)的藝術總監(jiān),并從 1995 年至今在巴黎大區(qū)音樂學院及里昂高等音樂學院任教。
演出信息
2018年5月31日 周四 19:30 狂戀德彪西—德彪西杰作與即興演奏的巔峰對決音樂會 鋼琴:讓-弗朗索瓦·齊格爾 雨果·勒克萊爾 曲目: 兩首阿拉伯風格曲 前奏曲集I & II選 托卡塔 牧神午后前奏曲 雨中花園 極慢圓舞曲 即興演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