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下洋子
◈ 主演森下洋子現已70歲高齡,仍是舞臺的焦點,素來有“東洋明珠”的美稱。
1948年,生于廣島縣廣島市。自3歲起開始學習芭蕾,15歲跳完整部《天鵝湖》。森下洋子是集“勞倫斯·奧列弗獎”和世界芭蕾比賽評委等無數榮譽于一身的世界級芭蕾藝術家。作為松山 芭蕾舞團的首席舞蹈演員,不僅主演了松山芭蕾舞團在日本國內外的幾乎所有演出,同時也在該團的所有創作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保持精湛的藝術呈現,森下洋子雖已古稀,卻仍然保持不間斷的日常訓練,每天要練習3-5小時,其在芭蕾藝術上的造詣得到世界認可。11月2-3日,70歲的森下洋子將在《新白毛女》劇中跳足全場,如此高齡,堪稱奇跡。
清水哲太郎
清水哲太郎生于1948年,是松山芭蕾舞團創始人清水正夫、松山樹子夫婦的長子。
曾在日本跟隨東勇作、松山樹子學習,在紐約向斯坦利·威廉姆斯等名家學習。1966年曾留學北京,并就學于中國中央芭蕾舞團。其后,又前往歐洲、美國、英國等地研學,1974年和森下洋子一起參加瓦爾納國際芭蕾舞大賽獲得銅獎。
1948年,清水哲太郎的父親清水正夫創立了日本松山芭蕾舞團。如今,清水哲太郎帶著父輩的深沉哲思,成為松山芭蕾舞團總代表。
▲松山芭蕾舞團《白毛女》劇照
世界上第一臺芭蕾舞劇《白毛女》 大多數中國觀眾印象中的《白毛女》,首先是經典電影里的銀幕形象,然后才是舞臺上芭蕾舞者的藝術詮釋。然而,世界上第一臺芭蕾舞劇《白毛女》并非誕生于中國,比1964年上海舞蹈學校排演第一部中國版芭蕾舞劇《白毛女》更早,日本版已問世多年,打動了無數日本觀眾。
“這個作品是我父母當年一起完成的。”清水哲太郎回憶,1952年,他的父親清水正夫與母親松山樹子偶然看到了中國電影《白毛女》,深受感動,萌生了改編芭蕾舞劇的想法。“《白毛女》故事具有明顯的序、破、急,主人公喜兒的黑頭發一下子變成白發,很適合改編為芭蕾舞。”
▲松山芭蕾舞團創始人清水正夫和妻子松山樹子
帶著懺悔之心向中國觀眾謝罪 1955年,芭蕾舞劇《白毛女》首先在日本公演。這個題材在日本國內當然有阻力,卻也阻擋不了場場爆滿的觀眾,有報道稱,當年看過的日本人幾乎都淚流滿面。
“正如我父母所想,這個故事有著非常感人的力量,那時二戰結束不久,演出這個來自中國戰爭年代的故事讓不少日本人反思歷史,效果非常震撼。”清水哲太郎說。
周恩來親自邀請,促成了松山芭蕾舞團1958年首度來華巡演。北京、上海、重慶、武漢……所到之地,一票難求。今年再度來華,已是該團《白毛女》在中國的第十六次巡演。
1958年,日本松山芭蕾舞團《白毛女》在北京天橋劇場演出時的節目單封底和封面
為何能在中國廣受歡迎?清水哲太郎鄭重表示,他覺得日本版《白毛女》之所以打動中國觀眾,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以他父母為代表的藝術家們創作時懷有的懺悔之心。
“父母那一代人親歷過戰爭,對那段血腥的歷史十分痛心,《白毛女》是延安時期作品,他們改編的初衷是希望通過藝術舞臺表達反思、懺悔和謝罪。中國觀眾喜歡《白毛女》,中國也有很多不同版本,但或許日本人來演會具有一種特別意義,從我父母開始,我們一直懷有一個期望,那就是讓中國觀眾檢驗一下,我們的演繹能否表達出我們希望表達的(懺悔)心情,我相信,中國觀眾已經感受到了這種心情。”
▲松山芭蕾舞團來到延安,尋找《白毛女》的根
兩代“喜兒”與中國結緣60周年 1970年,22歲的森下洋子觀看了松山芭蕾舞團的舞劇《白毛女》,深受感動,于是想要跟隨松山樹子學習舞蹈,1971年正式入團,師從未來的婆婆松山樹子,理所當然接了“喜兒”的班。她以第二代“喜兒”身份已經跳了四十多年。
▲松山樹子(左)和森下洋子(右)扮演的“喜兒”
“我雖然是一個日本人在演繹中國的角色,但我覺得完全沒有困難,因為我理解喜兒,她是一個堅強的中國女性,有個強大的內心,我完全能理解這個角色。”
與丈夫想法一致,森下洋子認真的表示,“因為日本曾對中國犯下罪行,我演出時也懷著一種謝罪心理,我希望用藝術之美撫慰人們心靈,呼吁世界和平。”
▲松山芭蕾舞團在中國演出謝幕場景
松山芭蕾舞團因秉承其藝術創作理念,在我國《白毛女》作品基礎上結合時代發展,重塑并豐富了“喜兒”這一角色內涵,新版大型芭蕾舞劇《白毛女》中的“喜兒”代表的并非舊時代沖破階級、性別壓迫的喜兒,而是代表著當下所有人。作品通過塑造出眾多“喜兒”的形象,表達出所有人都應當有沖破一些束縛的勇氣、拼搏與奮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