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京人藝年度首部原創大戲,《杜甫》從題材選擇到舞臺呈現都一直備受矚目。7月11日,這部作品經過一個多月的排練,首度與媒體見面,導演兼主演馮遠征攜眾主創悉數到場,解讀了這部原創劇目誕生的始末。
李白之后有杜甫——詩仙詩圣的舞臺相遇
繼經典劇目《李白》演出了近30年之后,《杜甫》是又一部北京人藝舞臺上聚焦唐代詩人的歷史劇,而這部作品也同樣出自著名編劇郭啟宏之手。在導演馮遠征看來,兩大詩人都出現在人藝的舞臺上,這是一次奇妙的緣分。與李白一樣,杜甫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但比起他的詩作,詩人的人生境遇卻并不為人所熟知。編劇郭啟宏認為,寫杜甫其人,寫他高尚且高貴的靈魂是自己的初衷。該劇選取了詩人從“安史之亂”后直至去世這一段充滿坎坷的人生軌跡,既從現實角度又兼具浪漫色彩地再現了他的人生境遇與人物性格,讓觀眾在舞臺上去重新認識杜甫,了解他的真實與偉大。“我們表現了杜甫的苦悶,卻從中看出他的理想與人生追求。”導演馮遠征說。
研讀劇本十二天——走入杜甫的精神世界
熟悉郭啟宏“文人三部曲”的觀眾都對作者劇本中承載的厚重文化內涵不陌生,該劇在語言上既充滿詩意又保留了古漢語當中的精髓,不少臺詞都如同帶著韻腳,讓觀眾聽起來得到審美享受。但這樣的臺詞對演員卻提出了不小的要求,需要演員豐富的文學積淀和對臺詞的把控力。為此導演馮遠征帶著演員用了十二天的時間讀劇本,“我們排練之初并不著急,而是踏踏實實去讀劇本,讀了十二天之后,我們讀懂了詩人的內心世界,讀明白了就能理解,就能在舞臺上演清楚。我們不要古裝的腔調,而是要把這些語言說的自然清晰。”從一度文本解讀到二度創造,導演將“杜甫”的內心展示給觀眾,讓觀眾既有熟悉的味道又有耳目一新的觀演感受。
排練開始立規矩——實現人藝真正的傳承
此番是繼《司馬遷》之后,馮遠征再次在一部劇中又導又演,他坦言這回更加不輕松,“以前更多的是在塑造角色,但是導演需要事無巨細。”這樣一部排起來需要功力的作品,馮遠征大膽地啟用了大量新人,“我想在舞臺上冒一個險,我相信我們的年輕人可以,他們需要機會和壓力,這能讓他們迅速成長。”除了導演和演員身份,馮遠征還是北京人藝演員隊的隊長,在每一部戲的創作中,他時刻不忘培養年輕人的責任,“我想讓年輕人從一開始就養成一個習慣,所以我會給他們講我們人藝的傳統,要把那些好的傳統都繼承下去。比如我們現在要求大家劇本不能留在排練廳,要隨時帶著,因為劇本是我們的武器,我們要去尊重編劇。還比如我們不能去隨意觸碰導演鈴,把這些看似瑣碎的東西一點一滴地滲透給大家。”規矩有大有小,卻無一不是人藝“戲比天大”的精神體現,“希望有一天我們能把人藝排練廳里掛著的‘管理辦法’摘下來,那時候才是這些傳統都長在大家心里的時候。”馮遠征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