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胡同里的蓬蒿劇場,卻頗有一番國際名氣。 本報記者 李繼輝攝
繁星戲劇村,等待入場的觀眾排成長隊。
前段時間,一則《蓬蒿劇場到了生死存亡時刻》的報道引起人們的關注,“因為房租到期,這個北京地標性劇場將有可能面臨關門”的說法,讓關心戲劇的人為之緊張,也讓人重新開始關注北京民營小劇場的生存。
北京可能是國內擁有民營小劇場最多的城市,這些各具特色的小劇場像是城市的一道文化風景。但風景的背后是真金白銀的支撐,許多小劇場的生存堪稱一場商業與藝術的博弈。有的在拼命抵抗商業,有的則讓商業與藝術共舞,有的還沒有找到平衡點就無法繼續支撐。
“蓬蒿”之中論藝不談商
著名編劇、劇評人李龍吟曾在介紹王翔時說:“我認識一哥們兒,就是一個神經病!”對于李龍吟的這個說法,王翔說起來總會哈哈大笑。
讓王翔成為“神經病”的就是藏在北兵馬司胡同一個小夾道里的蓬蒿劇場。一個從酒吧改造而成的劇場,每年租金93萬元,每場只能容納86位觀眾,盈利自然是無從談起。不過,王翔獨辟蹊徑,用了近七年的時間把蓬蒿經營成了胡同里的一道風景、北京的一個文化地標。
說起蓬蒿的經營理念,王翔笑著說:“那就是沒有經營,我們只把握一點——所有商業運營都要為藝術讓步。”曾經身為牙醫的王翔,最初做劇場就是想要有個完全屏蔽商業的、純藝術的劇場。在他看來,戲劇最重要的是其文學性。蓬蒿上演的第一部作品是著名翻譯家和評論家童道明的原創劇本《塞納河少女的面膜》。
起初,人們也并不看好一個牙醫開的劇場,蓬蒿大部分演出都只有一半的上座率。“你和娛樂無關,自然知音就少,這一切我早就想到了。我只有堅持!”王翔說。蓬蒿劇場前期投入的120萬元是王翔多年的積蓄,一開始每年24萬元的房租咬咬牙也能堅持,后來房租又漲了三倍,再加上增加的面積,每年光房租就要93萬元。而團隊運作費每年60萬元,制作演出費50萬元,除去政府各種形式的扶持補貼外,王翔每天賠2000元,一年要賠70萬元。這些錢都來自他的牙科診所,三家牙科診所一年的收入,除了留下為數不多的生活費,就全進了劇場這個無底洞了。
雖然劇場沒有盈利,卻在進行著國際化的運作。
明天,由蓬蒿劇場主辦的第六屆南鑼鼓巷戲劇節將上演日本小劇場代表人物平田織佐的實驗戲劇機器人版《變形記》,機器人演戲在國際戲劇界也是一項尖端的實驗。今年的南鑼鼓巷戲劇節讓觀眾腦洞大開的可不止這一個戲,一人一故事劇場、論壇劇場、花園劇場、后現代科幻劇、文獻劇等許多新鮮的形式都一涌而來,再加上形形色色的大師工作坊,讓蓬蒿已經成為國內接觸國際戲劇的最前沿。
王翔說,因為舉辦南鑼鼓巷戲劇節,他2010年受邀前去參加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阿維尼翁戲劇節一個月的時間里,兩百多個劇場要上演一千多部戲,一下子為我打開了一個很大的國際視野,讓我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戲劇市場和資源,還有很多新鮮的理念。”從那以后,王翔的眼睛就主要向外看,他的日程表都是跟著國際上主要的戲劇節走。每年8月南鑼鼓巷戲劇節結束后,他馬上就去愛丁堡戲劇節,然后是9月的東京戲劇節、10月的特拉維夫戲劇節、11月的橫濱戲劇節,采購世界各地的好戲。
與國際各大戲劇節的交流,讓小小的蓬蒿一下子有了國際知名度。去年丹麥文化大臣瑪格麗特來中國訪問時共有五項議程,其中一項就是參加在蓬蒿舉辦的丹麥兒童戲劇節。英國唯一在世的當代戲劇大師愛德華·邦德已經八十多歲了,可他去年專門來到中國,在蓬蒿劇場做了一周的戲劇工作坊,今年他的作品《憤怒之路》繼續參加南鑼鼓巷戲劇節。許多駐華使館也把蓬蒿當作與中國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以色列大使館文化處每年支持中以舞臺藝術呈現資金的百分之八十都給了蓬蒿,日本也是如此。王翔認為,蓬蒿雖小,但在某些方面比國有大院團做得更靈活,“北京人藝、國家話劇院引進的大都是國外經典和大制作,那我就負責引進那些絕對屬于國際前沿的劇目和演出形式。”
國際化的蓬蒿也讓國內戲劇從業者能夠與國外戲劇同行進行更親密的接觸,讓他們倍感新鮮。青年導演李建軍甚至表示,這幾年他在蓬蒿看過的戲比在國家大劇院、北京人藝、國家話劇院加起來的還多,“我在蓬蒿舉辦的戲劇工作坊里學習,和有國際影響力的同行們交流,讓我得到了許多深刻的啟示。”
“繁星”燦爛 堅守乃成
昨天傍晚,位于宣武門路口西北側的繁星戲劇村又如約熱鬧起來,從四面八方趕來的觀眾向戲劇村的院子里走去,趕去劇場看戲。提早來到戲劇村里先吃飯的觀眾,則從院子里的三個餐廳分別走出來,悠閑自得地走向劇場。別看昨天不是周末,可是劇場里的觀眾一點不少,三個劇場里兩個都有演出。在壹劇場上演的是繁星自制劇《那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上座率在六七成,到了周末這個數字會更高些,有時候還會出現一票難求的場面;貳劇場演出的是已演七八年的小劇場劇目《如果我不是我》,上座率也在七成左右。
繁星戲劇村如今的熱鬧與五年前的冷清幾乎稱得上是天壤之別。2009年底開始試營業、2010年正式營業的繁星戲劇村,原本是想像多廳影院一樣打造一個有多個劇場、上演不同口味劇目的文化消費集聚區,同時設置有美術館、書吧、餐廳等。“即便觀眾來了不看戲,也可以干點別的。”戲劇村總經理樊星設計得很美好。
身處四號線和二號線交會處的繁星戲劇村位置雖然優越,但在很長時間里卻是門可羅雀。在2010年初那些寒冷的日子里,看著可以容納二百多人的劇場里僅有十幾、二十個觀眾時,樊星有點“透心涼”,“雖然劇場有空調送著熱風,但你用那么大的熱情、幾個月的時間去做的一部戲,演出時在劇場里卻看不到觀眾,就有那種從里往外滲的徹骨的冷。”很長一段時間,戲劇村只能靠演出自制劇來維持,主要收入則來自餐廳的租金。
雖然不賺錢,但樊星一直咬牙堅持演出,無論市場多艱難,三個劇場每年的演出也不低于五百場,“觀眾再少你也得演出,要讓大家知道你這兒一年365天除了周一,每天都有演出,在想看戲的時候能想到你。”在這種堅持下,劇場的平均上座率以每年百分之十的速度緩慢增長著,2013年底則一下子增長了20%,劇場的人氣越來越高,開始出現盈利了。
別人都說小劇場不可能盈利,必須依靠政府或相關組織的支持才能生存,繁星卻賺錢了。
樊星認為,獨特經營模式是他們能夠扭虧為盈的根本。與許多劇場出租場地為主不同,繁星每年百分之七十的演出場次都是自制劇。因為自制劇成本可控,每場演出利潤能有上萬元,甚至更多,遠比租場地收入多。同時,他們還通過大量、持續的演出來控制成本,增加利潤空間。一般劇場通過頻繁換戲來保持新鮮和活力,一個劇目一輪最多演出十幾、二十場,根本賺不到什么錢,但在繁星,一個戲一般一輪都會安排五十場左右的演出,“前期的宣發制作成本都是一樣的,后面演出時間越長,產生利潤的空間就越大。”樊星說。
與別的劇場不同,繁星還有一個特殊的部門——商務合作部。樊星在幾年的經營中發現,當繁星堅持有計劃性的長周期演出后,在北京戲劇市場上也漸漸有了一定知名度,許多社會知名品牌主動找上門來尋求合作,希望借助繁星的戲劇空間,或者以戲劇藝術的形式進行品牌的聯合推廣。有的是租賃場地,有的則是進行劇目合作;有定制劇,也有項目植入。目前繁星自制劇在保證藝術水準的基礎之上,百分之七十都有品牌植入,比如正在上演的《那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中,就有某知名品牌的平板電腦和一款知名飲料的身影。商務合作目前已經成為繁星的核心業務之一,戲劇村一年的票房收入約為七八百萬元,商務合作收入也與之持平。
雖然辦法有很多,但說到自己成功的經驗,樊星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好的內容。“好的劇目是‘1’,當你積累了足夠數量的作品后,才能有后面無限可能的‘0’。”
“木馬”桀驁難敵高房租
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蘋果社區北區22藝術院街B座31號,這個復雜的地名有著更為復雜的故事和過往。
在2014年初之前,這里是北京著名的小劇場木馬劇場所在地,見證了近幾年來最引人關注的現象級話劇《驢得水》的誕生,也上演過獲得東京戲劇節大獎的《地道戰2.0》。但一切都只是過往,木馬劇場因為經營困難,在經營了三年多后于2014年年初告別北京,劇場經營者唐虓輝轉戰杭州。
一年演出近三百場,北京木馬劇場的演出量曾經占北京小劇場話劇演出的十分之一。劇場位于CBD邊緣,唐虓輝將自己的觀眾群定位為生活在CBD、有思想、對生活有一定態度的年輕人,“他們希望展示自己或標榜自己,對一件事情有自己的判斷和想法,也愿意將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戲劇中。”對于演出內容,木馬也有自己的門檻。唐虓輝本人對藝術有著執著的追求和要求,不愿意向市場妥協。他認為,小劇場和做小劇場的人必須要有社會責任感,不能單純為賺錢,“不管是戲劇的藝術形式還是思想性,一定要精雕細琢,不能像流水線作業那樣生產戲劇。”因此木馬劇場制作或演出的小劇場話劇往往有著鮮明個性,比如《中央公園西路》《迷偶》《驢得水》《地道戰2.0》。木馬還是國內第二家取得ISO9000質量管理認證的劇場,唐虓輝也把為戲劇創作者、為觀眾提供更好的服務作為自己的目標。他希望通過經營這個平臺,為戲劇創作者提供舞臺和資金,讓他們盡情展現自己的才華。
但民間力量在北京經營小劇場似乎很難避免悲情,木馬同樣如此。唐虓輝希望木馬能夠像木馬病毒一樣快速傳播戲劇理念。為此,他結婚時沒有買房子,卻把買房子的錢用來做劇場。但要辦好一個劇場卻并不像講故事那么容易,木馬劇場所在的蘋果社區房租高昂,年房租要一百多萬元,每個月房租十幾萬元,這對一個小劇場來說幾乎就是天文數字。
后期,唐虓輝盡量讓木馬劇場的收入趨于多元化,票務收入、場地租金和其他收入各占30%左右。在演出之外,他們還做復古市集、咖啡廳和冷飲銷售,做紀念版戲劇徽章和衍生品,讓廣告商介入,通過在劇場安排廣告位等方式賺錢。同時,木馬也做戲劇培訓,滿足都市白領的戲劇愛好需求。木馬劇場還與萬通地產合作,每年舉行“風馬牛戲劇節”,“如果有更多這樣的企業,愿意把戲劇作為其企業文化或對社會貢獻的一種方式,我們就可以放開手去做一些更有意義、更有影響力的作品了。”唐虓輝說。
但這依然不夠,2014年初,沉重的資金壓力還是壓倒了這匹桀驁的木馬。黯然告別北京市場,滿懷戲劇理想的唐虓輝回到家鄉杭州繼續運營2013年開業的杭州木馬劇場。這也是當地第一家專業話劇小劇場。
相似案例
鼓樓西劇場
開業時間:2014年
座位數:320個
地址:鼓樓西大街小八道灣胡同6號
去年4月開幕的鼓樓西劇場,成立僅僅一年,就已成為北京戲劇界的一座地標。鼓樓西劇場采取“場制合一”的經營模式,以自主制作為主,借此來保證上演劇目的品質。劇場主要專注于國外當代優秀劇目的引進,縮短國外優秀作品與中國觀眾的距離。鼓樓西劇場開幕大戲《枕頭人》在半年多的時間里曾連演45場。一部西方當代經典能夠一下演出這么多場次,這在北京小劇場界還是非常少見的。
相似案例
蜂巢劇場
開業時間:2008年
座位數:300個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新中街3號
其前身是一家影劇院,劇場建筑面積3600多平方米。劇場主要演出導演孟京輝作品,一方面演出《戀愛的犀牛》《兩只狗的生活意見》《空中花園謀殺案》《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等孟京輝積累多年的小劇場優秀劇目,每部作品演出都達到數百場,甚至上千場;另一方面,他的新作品在這里演出后,如果反應較好,也會進行持續演出,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響力。
相似案例
北劇場
經營時間:2003年-2005年
座位數:397個
地址:北兵馬司胡同1號院
北劇場曾是北京最早的民營小劇場,由臺灣表演工作坊投資監理,曾上演《暗戀·桃花源》《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等多部賴聲川知名作品;臺資撤離后,由戲劇人袁鴻接手經營,曾在此舉辦大學生戲劇節,扶持年輕人進入劇場。2005年由于資金問題停業。
觀點
如果劇場是公共文化空間……
受訪者 劇評人陶子
說到堅守三年終于盈利的繁星戲劇村;仍然在咬牙堅持,但前路尚不明朗的蓬蒿;因為不夠強大最終倒在路上的木馬……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著名劇評人陶子認為,當下北京小劇場看似熱鬧,但整個戲劇市場的豐富性也尚未建立起來,用純粹的經營去維持一個劇場幾乎不可能。
投資一個戲并通過演出回收成本,這是一個可預期的過程,也是一個比較短的過程,形態也比較固定。但要做劇場,牽扯的環節就太多了,無論是和政府還是市場的關系都非常復雜。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民營劇場自生自滅,會使本就脆弱的小劇場生態更為脆弱。另一方面,如果小劇場是一個公共文化空間,這也決定了它不能純粹靠商業運作去賺錢,無底線地迎合市場需求。
從艱難維持的蓬蒿到無法維持的木馬,都有一個共性,它們所依托的地產不是國有資產,而是從私人或是商業地產租賃而來的,尤其是從大雜院改建而來的蓬蒿劇場,光房東就有六個,關系更為復雜。如果我們仔細考察會發現,無論是孟京輝的蜂巢劇場,還是繁星戲劇村,以及位于全總文工團院內的鼓樓西劇場,至少房產業主都是國有企業或院團,這樣劇場的穩定性就大大增加了,可以進行更為長期的合作。
主管部門在扶持民營小劇場時,一定要堅定地認識到它的地產屬性,其次是公共空間,最后才是文化產業或文化事業。如果不考慮它是地產,就會把對它的扶持簡單化;如果不考慮它是公共文化空間,就會把它和KTV、電影院這樣的娛樂空間混為一談;如果不區分它是文化產業還是文化事業,就很難有針對性地進行扶持。
在成熟電影市場的擠壓與博弈中,中國電影有了《大圣歸來》這樣的作品,脆弱的小劇場市場還需要長時間地慢慢發育,才能走上一條新路,主管部門不妨先送它們一程。
補白
戲劇東城的“錦囊”
北京人藝、首都劇場、國家話劇院、中國兒藝、中央戲劇學院、保利劇院、東方劇院、蜂巢劇場、蓬蒿劇場……面積不大的東城區幾乎將中國戲劇大部分重量級劇院和劇場都囊括其中,可以說是中國戲味兒最濃的一塊地兒。怎么讓這里的戲劇氛圍越來越好,一直是東城區政府文化工作中的一個重點。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專門出臺戲劇扶持政策的區縣級政府,在過去幾年中東城區在促進戲劇發展,包括民營小劇場發展中積累了許多經驗。
2010年,東城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北京市東城區戲劇產業發展引導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北京市東城區戲劇發展公益補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依據這兩個政策,東城區從2010年到2014年五年間,共投入9200萬元扶持區內戲劇發展。為更好地扶持戲劇產業發展,東城區還專門成立了演藝產業發展促進科。
東城區文委主任李承剛介紹,區內劇場比較多,扶持資金很大一部分都用于了劇場升級改造,其中用于小劇場改造的資金有2548.5萬元,區內民營小劇場都是受益者。比如,改造前的“雷子樂笑工場”就是在一座公寓樓地下一層的一個大房間里演出,現場觀眾席就是臨時擺放的折疊椅,根本談不上標準觀眾席的坡度、寬度和間距。在專項扶持資金的幫助下,“雷子樂笑工場”才有了比較標準的劇場設施。
對于蓬蒿劇場這樣獨立的藝術劇場,東城區也以創新方式進行扶持。幾年來,東城區投資數百萬元與蓬蒿劇場合辦了南鑼鼓巷戲劇節。東城區文委還將白天沒有演出的蓬蒿劇場作為社區居民文化活動室,為周圍社區居民提供服務,支付蓬蒿劇場租金41.5萬元,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蓬蒿的房租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