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訊 “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傣族人民在這里生長,密密的寨子緊緊相連,那彎彎的江水碧波蕩漾……”日前,在北京保利劇院,一曲委婉柔美的傣族民歌拉開了“《云南聲音》——金小鳳朋友家鄉音樂會”的序幕。這位身穿民族服裝的傣族女高音歌唱家,用天籟般的歌喉唱出了傣家人民的心聲,唱出了邊疆人民的喜悅,唱出了各族人民的幸福。
“《云南聲音》這臺音樂會是一場從水擬聲的組曲,滿含各族兒女深情的祝福……”金小鳳告訴記者,她的家鄉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因水聞名,生長在那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都是水的兒女。金小鳳就是想與生活在彩云之南的傣、景頗、彝、藏、瓦、哈尼、布朗、漢民族的歌唱家、原生態歌手同臺演唱,呈現各民族對美好生活的祈福。
西南邊陲是多民族文化交融、民族民間文化厚積深蘊的沃土,這里賦予了金小鳳獨特的文化氣質。“第一次離開家鄉到北京是1976年,我當時是德宏州歌舞團的演員,被選派到北京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文藝調演。我們先從芒市坐了4天的汽車到昆明,又坐了3天3夜的火車才到北京。我乘車去民族文化宮演出路過天安門時,心情非常激動,那時心中就有一個夢想,一定要把家鄉的民歌唱到北京來。”金小鳳回憶道。那一次,她一人扮演三個角色,榮獲“個人金獎”,這成為她藝術道路上的輝煌起點。
獲獎以后的金小鳳在學習唱歌的同時還學習傣戲,鉆研兩者的發聲方法,試圖將傣族民歌唱出“傣味”。1981年,她考入中國音樂學院聲樂系,師從郭淑珍、金鐵霖,科學系統地學習聲樂發音。說到那首著名的《月光下的鳳尾竹》,金小鳳眼里閃爍著興奮的目光。“還記得1982年的一天,作曲家施光南找到我。在音樂學院四樓琴房,他讓我唱一首傣族民歌,我唱的是傣族唱法的‘小拐彎’。他聽后興奮地說,要的就是這個味兒。于是,他又讓我唱電影插曲、于淑珍老師唱過的《月光下的鳳尾竹》,這首歌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后,許多觀眾都非常喜歡。”之后,她又演唱了《有一個美麗的地方》《竹樓小夜曲》等傣族歌曲。因擅長巧用傣、漢雙語演唱,音質如水流的浸潤,情感如絲竹的委婉,金小鳳一舉成名,她開創了傣族歌曲民俗唱法之先河,并創造性地應用傣族原生態音樂元素、聲樂特質,被譽為“傣家金孔雀”。
《云南聲音》音樂會的主要演唱者都來自云南本土。其中有曾獲央視青歌賽民族組獨唱優秀獎的納西族原生態歌手達瓦卓瑪,有彝族“畢摩”第四代傳承人的彝族歌手非明榮,還有曾獲“首屆全國葫蘆絲北京邀請賽”金獎的傈僳族歌手魯木阿德。金小鳳動情地說:“音樂會籌備過程中有太多的人和事令我感動,尤其是這些年輕的少數民族歌手。他們都不是專業團體的演員,大部分沒有穩定的工作,只因為他們從小癡迷于自己民族的音樂,所以甘愿清貧、甘愿為所愛的民歌游走四方,他們更值得尊敬。”
這一晚,金小鳳和年輕音樂人一起唱出了關于“水的記憶”“水的情韻”“水的禮贊”的詠嘆。在如水般清澈靈動的歌聲中,觀眾感受到了家鄉泥土的芳香、山野清泉的弦響、愛情甜蜜的溫馨、百鳥歡快的鳴唱,而這就是濃濃的鄉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