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京劇院與國家大劇院聯(lián)合出品、制作的新編歷史京劇《正考父》將于12月18日至22日迎來首演。這出集聚了眾多國內一流主創(chuàng)與梨園名家的京劇新戲,將讓孔子的七世祖正考父從歷史的深處走上舞臺,并將以筑堤和考鼎兩條主線展開故事,將正考父為官親民為民、為臣公忠體國、為人恭儉清廉的形象刻畫得生動深刻。
孔子七世祖正考父
在《史記·孔子列傳》里,記錄了這樣一件事:
孔子十七歲那年,魯國大夫釐子病危,臨終前告誡兒子懿子說:“孔丘這個人,是圣人的后代。他的先祖弗父何本來繼位做宋國國君,但卻讓位于他的弟弟厲公。到他的另一個先祖正考父時,歷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朝,三次受命一次比一次恭敬,所以正考父鼎的銘文說:‘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意思是說:我曾經三次被國君任命為上卿,每一次都是誠惶誠恐,第一次是彎腰受命,第二次是鞠躬受命,第三次是俯下身子受命。平時總是順著墻根兒走路,生怕別人說我傲慢。盡管這樣,也沒人看不起我或膽敢欺侮我。不論是煮稠粥還是熬稀粥,都是在這一個鼎里,只要能糊口度日就滿足了。他就是這般恭謹節(jié)儉。我聽說圣人的后代,雖不一定做國君執(zhí)政,但必定會有才德顯達的人出現。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禮,他不就是才德顯達的人嗎?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為師”。
被魯國大夫釐子當作圣人的正考父,雖然距離我們當今已經有3000年的歷史。但是在歷史的長河里,正考父作為嚴以修身、恭儉從政、忠義傳家的典范而被敬仰。
筑堤
“蛟河筑堤工地,蛟河大夫正考父開倉放糧救濟受災百姓,并以工代賑,率領父老共筑堤堰,防治水患……”這將是新編歷史京劇《正考父》開場時的場景,并將圍繞著筑堤這一事件,耿直、廉明的正考父將與企圖借助修堤筑壩而中飽私囊的副卿和鄉(xiāng)紳展開一場較量。
自古以來,中國便以農耕為上,而水利恰恰又是農業(yè)的命脈。在正考父所處的西周時期,已經在夏商兩代先民們掌握原始的水利灌溉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起了初級農田水利體系。而到了春秋時期,我國已經出現了當時世界領先的都江堰、鄭國渠等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而此外要提到的是,在“筑堤”這一場,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也將登場。劇中,考父妻帶著嘉兒來為考父與百姓送飯,年幼的嘉兒也在堤上爭著為國出力。日后做了宋國司馬的孔父嘉,也是孔子家族的重要人物。
耒耜
新編歷史京劇《正考父》“夜談”一場,正考父將要與日后與他惺惺相惜的忠臣司馬牛一起研究改進農具。而將要在舞臺上出現的耒耜,是先秦時期先民們農作時一件主要的農具。
原始的刀耕火種,僅能廣種薄收。為了能夠讓百姓安居樂業(yè),進行了農具的發(fā)明與改良。而相傳神農“始作耒耜,教民耕種”的耒耜,能夠深翻土地,使谷物產量大大增加。
考鼎與禁酒
“三十年后,年過七旬、官至上卿的正考父,上本朝廷要宋國禁酗酒之風,惹惱了不少朝臣。司馬牛當廷宣讀正考父奏章,講明禁縱酒、酗酒乃是倡導戒奢尚儉之風。正在朝堂議論正考父言之有理時,又有朝臣舉報正考父偽儉實奢,在家中熔金鑄鼎。宋宣公命人取來銅鼎,發(fā)現只是一只簡樸小鼎,上鑄31字銘文……”
這是新編歷史京劇《正考父》“考鼎”一場的情節(jié)。“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而作為禮器,在古代更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而正考父家廟的一只簡樸小鼎,足見他清廉與樸素。對于“禁酒”而言,中國歷史上曾多次頒布禁酒令。中國第一篇禁酒令見于《尚書》,據稱為周公所作,其內容是勸人不要釀酒和酗酒。而正考父所在的宋國,作為經歷了武王伐紂的商紂王的后代,深深汲取了鋪張、奢靡而導致國家衰亡的歷史教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