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月20日電 (記者 高凱)1月20日晚,田沁鑫話劇《北京法源寺》在國家大劇院再度登臺。奚美娟、周杰、賈一平、方旭及一眾原班明星演出陣容再度聚首。
在戲中,田沁鑫以角色發聲,與歷史來了一次隔空對話,而演員們也用各自精湛的演技,詮釋出形形色色的“戊戌眾生相”。
“廟堂高聳,人間戲場;敲鑼唱戲、法海真源”,這是田沁鑫對《北京法源寺》的注解,她將“彌彰叢生”的戊戌年間這段歷史抽絲剝繭,又將捋出來的線頭巧妙編織,將歷史中不辨真偽的人與事套進一座寺廟中,從眾說紛紜的典籍和傳說中找尋屬于歷史真相的蛛絲馬跡。透過法源寺里一個參禪悟道的小和尚的無限遐想,讓本就不該沉寂于歷史塵埃、對中國前途命運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晚清人物重新出現在觀眾面前,賦予他們每個人話語權,任由他們對著觀眾呼號、上演一場激烈的、能夠決定晚清以及中華命運的爭辯。而他們卻并不是要辯出個是非曲直公道人心,而是在人物各自的辯白與闡釋中,提醒我們也可以開始設身處地思考、思慮、思想,通過自由的想像,生發自己對那段歷史的切身感受。
這部劇的編劇、導演田沁鑫介紹:“《北京法源寺》里牽扯到宮廷權貴、名士知識分子和寺廟里的和尚,三個人群、三種空間。在創作時我也想到了盡可能地不要籠統和正統看待這些歷史上的政治家,希望把他們放到一個客觀的位置上來講述他作為一個政治家的認識和堅持。同時,在人性上面,我也盡可能地向中國戲曲學習詩化的語言以及節奏精神,不是斷章取義地去連接。”
在首輪演出后,《北京法源寺》收獲了大量好評,田沁鑫感慨:“其實我這出戲現在有百分之九十的好評,有百分之十的不喜歡,已經讓我很滿足了。為什么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在說好,是因為它的成功在于,觀眾看到了中國歷史劇里面產生的復雜性。當復雜性出現后,就對中國人起了‘神經作用’。其實有的觀眾也不見得懂戲里面說的到底是什么,但是他最終獲得一個神經性的感動。我覺得那個神經性就是中國這個大國的文明本身具備著中國人民的復雜性,這個復雜性出來了,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而不是空洞的、形式感的或者高大上的。”
在話劇《北京法源寺》的原著小說中,李敖先生引經據典展開想象,將戊戌年間維新變法寫得洋洋灑灑天馬行空,沒有傳統敘事的章法卻酣暢通透。寫歷史小說難,將小說從“無形”塑為“有形”則是難上加難。對原著的理解、對歷史的尊重、對舞臺的把握、對觀眾的負責等等一系列問題都是導演要面對的。
《北京法源寺》到了田沁鑫手中,可以說是“推倒重來”。她帶著不單單是自己,更是許多人對歷史的疑問,親自帶著助手查閱大量史料,潛心做了詳實的“案頭工作”,直面存有爭議的人物和事件——光緒和康有為的會面聊了什么?列位清廷肱骨重臣對慈禧太后的評價如何?諸君子密謀“圍園劫后”、袁世凱的心腹徐世昌是否在場?光緒的密詔是否為真?袁世凱是否出賣了戊戌六君子,從而將勢態推向了無可挽回的地步等等一系列問題。最終,田沁鑫選擇用充滿戲劇性的表述方式,透過精挑細選的演員之口,在短短的維新百日中,遴選出最具戲劇張力的十天,讓人物自己把故事講給觀眾聽。
作為這部戲的“掌舵”,為了讓觀眾看得過癮、痛快,田沁鑫不僅“為難”自己,也頗“難為”了一把包括諸多老戲骨在內的演員。
海量的、富有思辨色彩的臺詞是田沁鑫給演員們出的第一道難題。在理解角色的前提下,演員們既要熟記臺詞,又要將臺詞說得鏗鏘押韻、擲地有聲。
配合著戲劇節奏,演員們在超高密度的語言交鋒中偶有“金句”蹦出,也令人在“燒腦”之作的體驗中能夠心領神會、會心一笑。
由奚美娟飾演的、被眾位老臣合聲稱為“一個非凡的女人”的慈禧,邏輯縝密政治天賦極高,也會面不改色的“冷”觀眾一下:“同意!但不能同意更多。變法,要變,無有死者,不以圖后起。嗯,你們死的理由找到了。”
而光緒會見“當屬宰相之才,卻無奈淪落‘體制外’”的康有為的一段戲,則有了如下令人忍俊不禁的對話:“康有為:‘我的長相,讓您失望了?!”光緒:‘你顏值,的確不高。’”田導讓最終選擇“殉”的譚嗣同開宗明義道出:“勘破生老病死,勘破政治棋局,勘破人倫俗世,勘破道德文章,勘破社會倫綱,勘破歷史千載,勘破宇宙萬象。”卻也能時不時冒出“你是一個袁大頭,是一塊錢!”“多么可怕的一個造型。”“一個秘書的決定,有時會影響領導一生”等“神補刀”,令觀眾叫絕的同時又回味無窮。 據悉,《北京法源寺》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將持續至1月31日,錯過首演的觀眾就請走進劇場跟著田沁鑫一起回味歷史,感悟當下。
|